整本书阅读一直是学习活动的重中之重。拿到一本新书,可以根据章节和页码进行读书计划的制定,去每天阅读是语言的输入,有输入,必须有输出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就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以采用摘录式(重在阅读感悟),也可以进行思维导图形式(重在人物分析,情节梳理等),甚至写读后感。但是怎样使读书活动成为学生读书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呢?
因为近期学生居家学习,刚好原来的上报体温异常和行踪表的小组没有了任务,一时间组长朋友们以为这个平均10人的小组失去了它的作用。于是我提议:还是原来的组长(家长朋友和孩子),这个小组改成“读书分享活动小组”,主持人轮流制,每周一次,是周几就轮到第几组,老师引领每个同学过一遍,由扶到半放,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主持。
家长朋友纷纷表示:这个决策特别好!既能锻炼孩子,也解了家长不懂得如何引领孩子读书的燃眉之急。
从每个小组轮流制名单的确立,到主持人的语言礼仪,有哪些主持技巧,生病的请假制度等等,我做了详细的指导。
指导细节入微
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程度,阅读深度都不一样,所以因材施教在小组里也能充分体现。大家由原来的不敢说、不想说,渐渐变得能说愿说,更有些孩子滔滔不绝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自己联系生活联系社会上的现实,这不就是说出来的“读后感”吗?有时候还能拓展自己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
读书分享《小英雄雨来》
雨来与嘎子的对比阅读
转眼间,假期开始了。家长朋友们恋恋不舍。在家长会上,完全放手交给了组长(家长朋友或者孩子),每周一次或者几次,根据本组的情况自己自愿安排,分享内容提前发群里,请大家好做准备!寒假已经一周过去了,孩子们每次的邀请都会参与,但是老师很少说话,必要的时候才进行指导一下。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渐渐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放开,给孩子们一个读书分享的平台,这个假期不再孤单。
“今天我主持,最大的收获是刚开始不敢说,也想着让妈妈跟老师请假,放弃吧!可是老师鼓励我——不会没关系,我在呢,会帮你!当开口说话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也行!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敢于全力以赴的去尝试,就是最大的成功,我会记住这一刻!”听写孩子们动情地语言,很是感动。给孩子们一根杠杆,他就能撬起一个地球!
其中有一个孩子的妈妈每次读书分享活动,就在群里请假。私聊以后发现:孩子哥哥近期准备结婚,家长比较忙,无暇顾及这件事情,甚至家长会都不参加。当听完其他孩子的读书分享故事之后,她深深地自责:我作为家长太不负责任了,太过于敷衍了,忙都是借口。总觉得孩子长大是她自己的事情,至于以后干什么,有什么目标,都随她长大以后自己做决定好了!我们也不会管,也没有时间管!听到你说的——家校共育,双向奔赴,太惭愧了,我保证以后改正!
“我分享,我收获”是读书分享活动的主旨!可以每晚读报活动,可以最美朗读者评选,可以新书推荐,可以古诗词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给你一个平台,还有每次的陪伴!
一路同行,一路思考,一起读书,一直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