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年六十岁,这是按西方计算。到底以后他还流放在外多久,颇难预卜,生还内地之望,甚为渺茫。两个儿子一直陪伴到广州。苏迈在河边向他告别,苏过则将家室留在惠州,陪伴他同到海南。……这几年,过是父亲时刻不离的伴侣。据苏东坡说,像过那样的好儿子实在是至矣尽矣,蔑以加矣。他不但做一切家中琐事,也是父亲的好秘书。在如此高明的父亲指导之下,过很快便成了诗人、画家。在苏东坡的三个儿子之中,过成了一个有相当地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已然流传到今日。——摘录自林语堂著 张振玉译《苏东坡传》第四卷“流放岁月”
承天寺夜游‖如侵立删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1.
人人都想要苏过这样的子女,但是,你根本没有苏东坡这样的“无分别爱”给到自己的孩子。要么就是给的爱过度,那叫溺爱,要么直接忽略孩子,那就让孩子缺爱。你没有孝顺的孩子,那是活该啊,虽然说得不好听,可我就是喜欢说实话。
苏过为苏东坡第三子,名字本身可能具有某种期待,那就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又或者代表着苏东坡自己的某种心态,人生不过就是一个过程,享受过程就好(我们发现苏过这一生可享受这个过成了)。
并且,苏过是亲身经历父亲从人生巅峰走到人生低谷之人,最后又重回巅峰,之后又一路被贬,直到死在北上的路上。大儿子就没有那么大的感受,毕竟苏东坡坐牢时,大儿子已经二十岁,都成家立业了,而苏过那年不过6岁。此后,苏过一生随着父亲颠沛流离,却也随遇而安。
晚年,苏东坡被贬海南岛,苏过仍然陪侍父亲漂洋过海。苏轼妻子死了一任又一任,但唯有这个儿子始终不渝,陪伴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所以,苏东坡从来不吝啬夸赞自己的这个小儿子。21岁的苏过随父亲到当时的蛮荒之地惠州,写诗《和大人游罗浮山》,如下:
海涯莫惊万里远,
山下幸足五亩耕,
人生露电非虚话,
大椿固已悲老彭。
蓬莱方丈今咫尺,
富贵敝履孰重轻。
结茅愿为麋鹿友,
无心坐伏豺虎狞。
苏东坡一时惊为天人,狠狠夸赞一番。虽然生活艰苦,他✍小儿子的专心苦读说到“小儿耕且养,得暇为书绕。”一有空就看书,这种同时躬耕田野与知识的海洋,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境界。
一般的父母恐怕早就把这样的儿子骂得狗血喷头,因为苏过不是跟大哥二哥一样积极入世,不是“出去挣大钱”,而是老想着学陶渊明,想的尽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然而,苏东坡一概允许,并且鼓励孩子们。苏东坡写诗称赞苏过说:“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在黄庭,近者喜作凌云赋,笔势仿佛离骚经。”
再看看你做家长,孩子数学成绩差,就说“笨得跟猪一样”,孩子数学天才,微积分都能张口就来,你却怀疑他作弊抄答案,孩子好不容易练好一面大字,你却骂他“废物,写得跟屎一样”……
这也就怪不得有网友模仿父母批评、辱骂和说教的口吻,能被几十万人点赞了。网友说自己没来吃饭,父母就说“天天吃饭都要我叫”,如果来好好吃饭呢,父母又说“天天就知道吃,什么事也不做”,如果动手帮忙扫地,父母又说“废物,天天就知道帮倒忙,滚一边去。”……
也许一首歌曲《红日》,可以用来赞美苏过一辈子的人生态度,也可以用来描绘追随父亲一路沉沉浮浮的心历路程。歌词如下: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更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2.
要说,苏过完全事事依照老爸苏东坡心情意愿来办,那也未必。比如说,苏东坡也有会沮丧和失落的时候,这时候我们的苏过,就能当起稳定苏东坡情绪的“小太阳”,因为他会发光啊!
你看他在惠州写诗“结茅愿为麋鹿友,无心坐伏豺虎狞”,明显是在委婉地劝慰自己的老头子。“老爸啊,天天在官场伺候一帮豺狼虎豹,有什么劲,不如随我一起搭个茅草屋,和这么多麋鹿做朋友,不香吗?”
这年的苏过才21岁,正是年少气盛的时候,却真有安贫乐道的志向,可不是嘴巴说说这么简单。他可是有着一身使不完的力气,全部施展在惠州那五亩地上了。然而,一有闲暇,他一定抱着书在啃,或是伏在案头抄书。苏过不是老爸,总能过目不忘,他就拼命抄好了背诵,忘了就接着抄。
这又让我想起钱钟书的女儿钱瑗。女儿没有钱钟书过目不忘的本领,那自然在父亲面前很自卑。后来,青春期选择专业时,钱瑗被社会裹携着,报了当时的热门专业俄语,然而终非所爱。
后来,她终于还是勇敢做了自己,改回英语教学。但是,毕竟起步太晚了,和老爸比那简直拍马都赶不上。于是,她夜以继日投入教学,出版英语教材《英语文体学教程》,开启了一门独立学科的创新发现。
牛人都知道有一个“均值回归”,也许晋代宋代没有这样一个词汇,但是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智商回归正常水平是大概率,是大可能。所以,陶渊明也好,苏东坡也罢,都只期望孩子无病无灾就好,而不是搞一堆“光宗耀祖”、“名留青史”、“学霸人设”等等要求。
父母越是不要求,反而做子女的对自己严格要求,譬如苏过,譬如钱瑗等等。这个世界,唯有自律才是王道,所有的被迫都差得很远。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3.
最后,我觉得苏过之所以愿意一直追随着父亲,还有一份崇拜偶像的感觉。这就好比一个学生跟着文学院的院长和“博士生导师”左右,寸步不离,哪怕他智商再不好,经年累月下,他也会取得不错的成就。
因为,我们的“博士生导师”苏东坡先生,随时可以指点他的学业。如果苏过在北宋这样一个时代要找文学导师,那么毫无疑问,没有人比自己的老爸——苏东坡更有这个资格了。
苏过甚至,陪伴老爸的岁月一年少过一年,而陪伴自己小家的日子还长着呢。要不是后来他突然生病去世,他怎么可能只是简单陪伴妻子孩子二十年呢?
我们现在都知道,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苏过崇敬和喜欢自己的老爸,那当然就是随侍左右了。反而是他陪老爸做官那几年,我估计是他最难受的时候,因为他在诗歌里就表明过自己的志向。做官就是和“豺狼”为伍,而安贫乐道才是他一生的逍遥理想。
而且,中国自古以孝治国,你把孝道做好了,大家都会高看你一眼,都会对你竖大拇指。这么笃孝又不失“做自己”的事,对苏过来说,那简直就是双赢的事。
千百年后,也只有苏东坡和苏过的资料特别完整,不论是书稿还是传奇故事,两人都成了文学家。按照文学家诗人这个标准,三个孩子只有苏过做到了。
然而,两人的千秋功业,又岂是我这么一篇短文说得完的,我权且做一个抛砖引玉罢了。有关于苏东坡和他小儿子苏过的启示与感悟,希望聪明如您的读者,可以继续深挖。
来自网络‖如侵立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