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买了盒桑葚,小小的一盒,居然也要十块。回家才发现,盒子底下还垫了块特别厚的海绵,剩下的果子其实少得可怜。
贵是贵,好吃倒不假,酸酸甜甜,直沁到人心里。
不过,奶奶听说这几颗小果子的要价后,拿桑葚的手明显谨慎了许多。颇为可惜地说道:
“我们小时候,这都是路边不要钱的东西。放学回来,跑树上一摘一大把呢!”
我听了,不由得羡慕起来,要知道,我多喜欢吃桑葚啊!
我是千禧宝宝,可以说,从记事以来中国就是“物产丰盈、无所不有”的样子。
家中各种长辈总是给我讲当年生活有难过、物质有多匮乏,对我来说都特别遥远。
有意思的是,他们讲完吃过的那些苦,又往往会加上一句:“不过,还是以前好玩。”
听着似乎特别矛盾,但仔细一想便明白:
好玩的不是匮乏,是匮乏年代才有的“生产积极”。
我妈,就总向我宣传那些年代他们的娱乐活动。其中和吃有关的占了大半:
去小河里捞龙虾、抓鱼是日常,回回都是满满一桶。放学路上,就去旁边树上摘野果,桑葚是再平常不过的玩意儿,还包括桃子、李子。去领居家菜地里拔凉薯也不是没干过。
七七八八的活动下来,往往到家时就是满身污渍。
据说,那个年代的小孩都是这样闹腾。
而爷爷奶奶辈也不甘落后。会将吃剩的饭在锅里炒得燥燥的,成为“炒米”,就是平日零食。有时也会做锅巴吃。在食物之外,爷爷还会积极动手,给我爸我姑他们编出许多玩具来。
总之,每天都在日常中努力寻出新花样。
过年过节,则最为热闹不过:因为去镇上采买用品是一定有的环节,所以每个小孩都眼巴巴地望着父母,期盼有小零食做礼物,如果有一套新衣服就是天大的好事儿了。
同样的激动和迫不及待,还存在于邻里街坊的宴席、放映露天电影等等活动里。
外婆说,那时为了看一场电影,搬把小凳子走几个小时也是常有的事儿。
“并且还是看过好几遍的电影。”她强调道。
这些年,每次春节时都有人在网上吐槽无趣、没了年味。在长辈们对过往的追忆里,我慢慢摸到了一点原因:
正如物以稀为贵。现在过年有的,都是平日就唾手可得的东西。我们对新衣服、年货、大鱼大肉的敏感度,是越来越小了。
所谓“年味”,不过是在物质匮乏年代,人们欲望得以瞬间满足的开心。
外媒总是把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叫做“中国奇迹”。在我看来,这个词再生动不过。
因为不过是几十年间,三辈人可能就经历了完全不一样的生活。
在资源稀缺的生活中积极寻找乐趣,并在平凡的日常里期待一场衣食盛宴,这些都是长辈们当年经历的幸福,也只有当年能经历这样的幸福。
对比之下,我们这代人是如此独特:成长于琳琅满目的商场货架间,流连在五光十色的游玩景点。习惯购买而非自己动手创造,面对高楼大厦而非田野山川。
长辈们那些欢欣雀跃,可能我们是永远无法理解了。
但这顶多是遗憾,绝非坏事。
毕竟,三天不吃肉,心里就难受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