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中讲了依赖-独立无能型的人他们的行为特点、互动模式、内在动机和形成原因,今天来了解一下独立-依赖无能型的人,他们都属于独立与依赖冲突类型。
独立-依赖无能型的人,实际上是假性独立,他们是做出独立的样子来展示给他人看的。是一种对外面具,是种防御,用来保护自己的,会常常否认对他人有依赖的需求。他们在小的时候被迫发展出了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所提出的假性自体。在《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提到“真正人格的核心-自发性和创造性暂停发展了,只是适应性地顺从有缺陷的环境,人格的发展围绕一个空壳进行。”
独立-依赖无能型的人,小时候给人的印象是乖巧懂事、善解人意,总能为他人着想,是个小大人。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当一回小孩,就是可以自在呈现那种任意撒娇、捣蛋的行为,却莫名其妙地就做了假大人。太多时候,他们都是在硬扛,哪怕内在感觉很累。
事实是在他们的过去,曾经历过无数次遭遇自己的声音被养育者忽略的情景,以致于自己的声音,包括心理需求一直被压抑下去,甚至连自己都忘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被压抑到潜意识里了。他们的真实自己被保护起来了,被潜意识封印了,在意识层面无法识别和使用。
所以,有时候他们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因为一直在为他人而活,没有做回真实的自己,他们内在的情感无法流动起来,言行表现出来是内外不一致的。他们无法触及自己真实的情感,所以也无法走近一段关系,无法与人深交。
在《停止你的内在冲突:摆脱精神内耗,积聚心理能量》一书中提到一个独立-依赖无能型的案例,那位来访说:“我觉得自己生活得很累,但我无法停下来,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都想做到最好。其实,我已经像一个耗尽的燃料桶,可是,一旦我不做事情,或者做得不好,我就会感到自责和羞愧。我对于接受他人的帮助感到难为情,我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没有人可以帮到我。”
一个总是为别人着想、不断在别人的田地中干活的人,会把自己搞得很累,心里却很空洞。因为他/她没有去为自己而活,摸不到自己的真心,活得不真实,也不踏实。没有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那里是匮乏的,一直把能量向外输送。其实,在他/她心里是缺少安全感和价值感的。他们常常通过为他人付出,甚至是成为他人的拯救者来获得价值感,但这种价值感是虚空的。因为他/她把真实的自己架空了。
在《温尼科特写给家长的话》一书中,温尼科特说:“我们通过持续可靠的在场,以及始终如一的自我呈现,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稳定的环境,这种稳定不是僵硬的,而是生动的、有活力的、人性化的,这使婴儿感觉安全。婴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够成长,并建立各种关系,才能够从中吸收经验并对这些经验加以模仿、复制。”
而独立-依赖无能型的人,在他们小时候并没有获得这样的稳定环境,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情感满足,他们的情感世界是荒芜的。于是,他们就转头着力在事情上面,投入学习与工作,关系没能力经营就通过一争高下的方式来获得满足。但这种满足往往是一过性的,所以他们得不断地找事做,不断地去争取。
他们外在表现得坚强、能干,内在却是虚弱无力的。他们获得了某种成绩、成就后需要得到他人肯定的反馈,而这种需求是个无底洞,永远填补不满。因为这并不是他们目前心理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而是来自过去的一种结构性缺失。这种缺失需要修补,通过在一段稳定可靠的关系中重新体验到安全感,被关注的感觉,激活潜意识中被压抑的真实自我,去看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慢慢发展出可以信任并依赖他人的能力。这样,他/她的精神世界就丰富起来了,情感也开始流动,成为一个鲜活的人,为自己而活,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作者:吴李琴 于昆山 2025年8月10日
文献参考:
《停止你的内在冲突:摆脱精神内耗,积聚心理能量》吴冰著
《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主编 郭本禹 副主编 郗浩丽 吕英军
《温尼科特写给家长的话》(英)唐纳德·温尼科特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