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父母说了最残忍的一句话……
唐十九
偶然和我妈聊起了买房子的事情,想着我在出嫁之前存点钱给我爸妈买房付首付,我妈只说:“你爸说不想做房奴。”
然后,我说出了一句非常残忍的话:
“难道有生之年,我们还能存够全款买房吗?除非暴富。”
而后我意识到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我父母残忍,是对现如今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非常残忍的一句话,直戳现实,消极的人可能就放弃了,积极的人只会更努力。但是全款买房,真的是极少数人才有的能力。
假设我看中的房子今年全款是一百万。一年我能存款5万,房子可能就涨了十万,全款,几乎是不可能。住,是所有人都需要的,即便房子降价,也不会跌的有多么惨,事实上,以前的房价在大城市就一直是居高不下的。如图:
房子,是压在无数年轻人身上的一块巨石,只不过现在这个话题更为激烈一些。家里有条件的,可能在小县城全款买一套房是没有问题的。而对于我们只身在外,家里又没有足够条件支撑着的小青年而言,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是一个遥远的梦。
有专家预言,说未来的房价变化大概会是这个趋势:大城市人口达到饱和,一些追求生活质量,更喜安静的人会往郊区搬离,甚至是往二三线的宜居城市搬迁,大城市人口逐渐下降,房屋数量供过于求,为了吸引人才进入大城市发展,房价不会再增,反而可能下降,还有各项补贴;而二三线城市随着人口渐增,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到更多人口,房子供不应求,房价升高。
现在看来,似乎是有这个趋势,不过大城市的房价再跌也不可能跌得有多么夸张。所以,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而言,大城市的房子依然买不起,而工资的增长速度也比不上小城市的房价的增长速度。于是,我们就卡在了最为尴尬的时期,也就成了媒体常常报道的——90后大多数都选择租房。而后又有报道声称是,曾扬言宁可租一辈子房子的90后纷纷买房。
可是如果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小窝,谁愿意去租一套房子呢?那些曾经租房的90一代,只不过刚刚步入社会还买不起房,工作几年以后稳定下来,买得起房自然趁早更渴望住进属于自己的新家。
中国老一辈的思想,是不愿意贷款买房的,思想较为保守,但是却是十分有道理的,也是现在说要去杠杆的原因。比如说:你在今年一百万买了一套房子,首付30万,贷款70万,加上20万利息,相当于欠了银行90万,那么这套房子实际上花费了你120万。而当某天房价跌了以后,而你又无法偿还贷款,这个时候可能你的房子就值60万,也就是你把你的房子抵押给银行以后你还欠了银行30万,于是你什么都没得到还平白无故损失了60万。
所以说贷款有风险,买房需谨慎。不过一味的惧怕风险,更多的只会一事无成,凡事量力而为,不要一时冲动。
大概每个人都幻想过,有一个不大的房子,有着大大的沙发软软的床,有一只可爱又高傲的猫咪和热情聪明的小狗。一个人在外尽管孤独,但是回到自己的房子里,一人一猫一狗,终究还是热闹的。
于是很多年轻人都日思夜想买房,办十几张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最终达到自己还款能力的极限。
李嘉诚说,年轻人不要太早买房。
看了《小狗钱钱》后才想明白,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存款不足,太早买房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贷款,还贷压力大,很多人为了能够少付利息,往往会选择周期短,每月还贷达到自己的最大承受极限。这个时候你并没有多余的钱去面对生活中突发的重大支出,不得不再次借钱或者贷款,于是承受更多的利息。也就是说,太早买房,很容易让人失去实现自己梦想的能力。
李嘉诚的建议是与其想着怎么买房,不如把心思花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上,提高自己的挣钱能力。将来选择空间更大,压力更小。
不要被焦虑冲昏了头脑。
《贫穷的本质》中写到,富人一个最大的特质——延迟满足。举个大家都熟透了的例子:棉花糖实验。就是说在幼儿园里,在孩子面前放一块棉花糖,告诉他们,这块棉花糖你们可以吃,不过你们要是等到二十分钟以后再吃,那么你将被奖励一块棉花糖,也就是说到时候你可以吃两块。
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坚持不到二十分钟,而极少部分的孩子等到了二十分钟,得到了两块棉花糖,那些坚持下来的孩子用的方法便是转移注意力。
同样,买房也是一样,千万不要焦虑未来房价会不会上涨,因为其实这是必然的。你能想象我们月薪过万,而房价两千的生活吗?那到时候可能你买不起的不是房子而是别的了。同样也会焦虑的。
有能力买房的,自然还是要入手的。而暂且能力不足的,还是不要冲动,与其过多担心,不如先投资自己。
无房一族请举爪,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 THE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