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模块薛老师通过R.A.Radford.的文章——《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解剖了极端情况下经济组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战俘们的经济行为及其规律。
战俘们从相互帮助开始,渐渐形成了与战俘营外类似的交易:有价格及波动,有货币及劣币驱良币、有通胀与通缩、有跨境贸易、有户籍制度、有舆论压力、有仇富情绪等。
结论: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交易,就有市场。正所谓,生活处处都有经济学。那么,有没有不存在经济学现象的地方呢?
多个人及人的不同需求是交易产生的前提条件,那么如果没有人或者只有一个人的地方是不是就没有经济现象了呢?比如,孤岛上的鲁滨逊。
他所需的一切都是依靠自己“生产”出来的,不可能跟别人发生交易。但,那样的生活很可怕,就象电视节目《孤岛求生》里演的那样,一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了,根本无法对抗大自然。
那么,处于现代社会的我们,尽管科技已高度发达,物质也高度丰富,但,一个人是无法在现代社会生存的。我们象一颗螺丝钉一样,固定在社会这部庞大的机器上完成自己的职责,然后用自己的劳动跟其他人交换,换取自己没有而他人有的商品。每个人都这样,就形成了交易的网络。脱离了社会这个交易网络,我们连一天也过不了:为了喝水,得自己去打口井;为了吃饭,但自己种水稻……换句话说,有了交易,虽然我们每个人所作的努力有限,能提供的产品很少,但大家在一起相互交换,最后整个社会的物质就丰富了,生活水平就提高了。在个人劳动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物质的总量和幸福的水平。这就是交易带来的好处。
所以,贫困地区的人们,只要充分挖掘自己的特色,拿出人无我有的东西:可能是产品也可以是服务,或者是文化,思想和制度充分开放,与其他地方进行交易,也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水平,改善生活,脱离贫困。可能,也并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样看来,市场是最高效的扶贫措施。
交易的双方遵守规则,诚信往来是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基础。在信息不对称的时候,单方面失信后果是严重的,蒙受损失的肯定是买卖双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