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更生(原创)
年少时读鲁迅作品,尤其是杂文总觉得深奥难懂。不过对于小说,还是能读出有意思的味道来,譬如《阿Q正传》。一个愚蠢可笑的农民给人们带来多少笑料,让多少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当然,这评价还多半是老师传授的语言。
阴雨天气里,闲来无事,信手拿起本泛黄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翻开那篇《阿Q正传》,竟然越读越有意思,深陷其中。
联想到严顺开老先生主演的电影,阿Q那鲜活的形象在眼前栩栩如生起来。他的优胜记略,他的恋爱悲剧,他的生计,他的要革命而不能最终被枪毙的遭遇,他的人生一幕幕在眼前浮现。且不说鲁迅先生如何将万千尚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浓缩在阿Q一个人身上,且不说革命党与封建势力如何妥协导致革命不成功的道理,但从阿Q个体来讲,但从他的精神胜利法来讲,在时光虽已过去这么多年后的今天,谁又能说我们身上没有他的影子呢?
常常被未庄的闲人们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阿Q,每每却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总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这看似很不合常理,明明被人欺负了,却还那么得意,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心里完全没有负担。这不是傻,是什么?可,身处未庄那个赵太爷、举人老爷势力覆盖,连瞧不上的王胡甚至小D都能和他对抗的环境下,阿Q不这么用精神胜利法鼓舞自己,还能怎么办呢?
对于处境的无力感,对于生计的希望,对于心里的高高在上,这个,谁没有呢?只不过,斗转星移,时代不同而已。
人世浮沉里,努力奋斗,却总还差强人意;拼尽全力,却敌不过他人起点,这样的境况相信不少人都有遇到。总不能撇开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总不能不管不顾独自去追寻诗和远方,总有那么些委屈和无奈伴随着你,总有那么些牵挂和责任促你继续向前。相信总会有希望的,总会一切都好的,其实你并不比人差,想当初……想当初……是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阿Q一不留神跑了进来,他的精神胜利法开始支撑着你了……
正如那句经典的“年少不识红楼梦,醒来已是梦中人”一样,年少时读不懂鲁迅,若干年后,却发现,先生经典作品里阿Q的形象如此流传不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