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数学的萌芽原始公社末期,私有制和货物交换产生以后,数与形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少原始人要对猎物,食品,以至对聚居人口进行计数,都有这方面的介绍、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陶器,上面已刻有表示1234的符号。到原始公社末期,已开始用文字符号取代结绳记事了。
商朝阶段已经有进制的概念,比如60一甲子以及八卦64卦象等,都是一些不同进制递进的产物。另外,没有记载的是,商朝当时税收的情况,井田制十分之一的税收的管理以及应用。宫内的食品,财富的规划分类,都是需要数学计算的。商朝的国宝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近千公斤重的金属器物。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除去铸造工艺及艺术创作以外,模具,材料的准备,配料的比例等,都是需要数学知识来支撑的。武王伐纣,两边数万兵马的对决,也要考虑部队的编制、管理、给养的供应。用品最初的供应,行军过程中的消耗,运输能力等,这些都是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计算,才能进行决定和部署。否则,部队,国家都是没有办法管理的。因此,数学一定的是贵族及统计阶层不可缺乏的工具。

到了周朝,其实来说,数学已经发展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是要作为统治阶层主要统治的工具。《周髀算经》提到西周初期用矩测量高、深、广、远的方法,并举出勾股形的勾三、股四、弦五以及环矩可以为圆等例子。《礼记·内则》篇提到西周贵族子弟从九岁开始便要学习数目和记数方法,他们要受礼、乐、射、驭、书、数的训练,作为“六艺”之一的数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课程。可惜的是,我们可能只是了解到这些大概的概念,对具体如何培训,如何计算,到了春秋时期,已有文献记载可以进行“筹算”,《老子》中就有“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当时算筹已作为专门的计算工具被普遍采用,并且筹的算法已趋成熟。“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十进制已经说得非常的清楚,就古代的书写算法,现存的文献还是偏少,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才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