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没事就会泡书店,还喜欢买书,有时候觉得如果搬家,最宝贵的就是这些书了。
参加读书会到现在,连续四个月每月一篇读书笔记的输出。但每个月,有没有彻彻底底地读完一本书?
真的很少。除了小说类可以迅速看完之外,更多其他的书,都是翻翻,又停停。但觉得也没有太大问题,读书不是一项任务,重要的是有所感,即便只是一句话。
可是现在书太多了,自己读的又太少了。庞大的书海里,该读什么书?该怎么读书呢?
读什么书?
好书!但什么是“好”?我想标准也可以不用太复杂,能有启发就不错。
有一类书,可以让自己度过难关。《少有人走的路》翻开,首页一行字——“人生苦难重重”,在自己陷入生活困境的那些时候,这行文字总能让自己松口气,原来不止自己一个人这么辛苦,原来困境是人生的常态。 爱是一个人从困境走出的内动力,该如何爱?《少有人能走的路》说,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是帮助对方(自己)心智成长。在那段时间,遇到困难,似乎总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有一类书,可以重构自己的三观。克里希纳穆提《生命之书》买了好多年,但从来没有看完过。这是一本,需要心思沉静,才能读懂的书。它超出生活日常,用一种灵性的视角,讲述如何聆听、如何觉知,如何在心灵静定中自在。这种视角,强调觉知,去除自己价值体系下对他人他物优劣的主观评判。如果想努力做一个纯粹、澄静、不狭隘的人,这本十分值得也耐得阅读,是一本分量足足的好书。
有一类书,给我们最直接、最接地气的生活和工作智慧。比如《情商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成事》,用最直白的语言和道理,告诉怎么在现实里边打滚边前行。
怎么读书?
读书最开心,是有所启发,是自己与文字那头的作者产生经验或情感共振。
人的经验在积累,终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冷冰冰的大道理,也会从自己嘴里由衷滚烫地说出来。这时候,看到铅字印刷的大道理,你会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故事和逻辑,于是乎,你看懂了整段甚至整篇文章的意思。所以读书,不必严格计划,最好的方式,是跟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阅读,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才会有更深的体悟。
还有一种方式,随手翻阅的惊喜,这也是逛书店的好处。
4月,慕名去了号称西安最美书店的言几又。二楼的一个角落,找了三本书,分别是某精神科医生的治疗手记、某城市规划从业者俯瞰城市的图文记录,以及畏研吾的十宅论。从没看过畏研吾的文字,这一读太惊喜了,不仅发现了一本好书、一位大家,还正好解答了自己工作上如何打造创新空间的困惑。
《十宅论》讲述了日本的十类住宅,从主题来看,似乎有些专业,但其文字却简单朴实,用简素的道理,追溯住宅建筑设计的思维原点。作者在讲述“吧类住宅”时,以星巴克为例,就从空间功能满足人们的什么心理预期,谈到灯光设计、桌椅设计,通俗易懂又充满思考。对非建筑专业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可以丰富思维、打开生活观察视角、体会生活哲学的小品文。不止畏研吾,很多日本设计界大师,从他们的文字里,似乎能体会到文字中蕴藏的宁静,更能体会到他们宁静中的冷静思考。比如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