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国学与传统文化
君王崇拜下的土地观 ——《緜》观感

君王崇拜下的土地观 ——《緜》观感

作者: 贝一偌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18:22 被阅读9次

  大雅中的《緜》是一篇运用排比、规模宏大的史诗性颂歌。在对迁徙生活、筑室立庙、灭商建国的细致刻画下,其隐喻植根于土地、君民之间的事实,让人回味无穷。

《緜》创作于周朝,是周王朝贵族为纪念继承了后稷、公刘的事业并积德行义的周太王亶父开创疆土创家立业之事迹而作。全诗共224个字眼,分为九章,以亶父为中心,主要讲述了其率众迁岐、分授田地、筑庙建室、驱逐混夷和文王继承遗烈的故事。以时间线索为轴,诗人将故事层层推进,将对古公亶父的敬仰崇拜如细雨版绵绵沁入全篇,让人在阅读过程不禁被亶父的仁爱所折服。

  作为农耕民族,土地乃是古代中国的生活以及文明的中心与源泉。作者在讲述亶公的事迹时,同样也离不开土地。开篇两章以周太王亶公带领众人迁居岐山起兴,从常遭狄人侵扰的邠地迁到“堇荼如饴”的周原,其对土地的探索与苦苦寻觅,不仅反映了周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更是反映了以分封制为支撑的土地观念之根深蒂固。纵观古史,贵族王室之间的通婚似乎不足为奇。他们认为只有皇室同族通婚才能保持皇室血统的纯洁和高贵,偶尔的外族通婚也只不过是出于政治目的的两国间的联盟罢了。“爰及姜女”寥寥几笔看似简单带过,但暗喻在亶公能够与平原贵族姜族联姻背后的统治者地位,让人不得为其详略得当称奇。 值得令人深思的是,到底是何种因素造成了分封授田背景下老百姓对分发土地逆来顺受的态度?从商朝时的内外服制度到周朝时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等级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固化着百姓的“奴隶”思想。以周太王亶公占有土地为基础,亶父把周原膴土分授给劳动者集体耕种,劳动者怀着有土可耕的满腔喜悦和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开始投入劳动,他们刻龟占卜,商议谋划。在他们看来,自己有幸使用土地耕种就是一种上天的恩赐。在他们眼中贵族向他们转让了土地的使用权,无需付出半点劳动就可得到田中的收获物是理所应当的事,这无疑为后世苛捐杂税对其无情的压榨埋下了祸根。同时,这不对等的交易使部分贵族无所作为而享其成,部分劳动者终其一生无所停歇,社会的两极风化为农民起义、社会暴动埋下了隐患。从这点来看,封建土地制度于人们而言无疑是悲哀的。诚然,上述所提及的隐患离当时的周朝有些遥远,周时的政治制度,如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等最开始的目的不过是有效管辖疆土解决内部矛盾并巩固周王的统治,并在开始时起过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王朝的朝夕暮改,在这些制度的后续推广过程中,一旦君主从开明变成专制,人们的恶梦也会随之开启。

  再观授田两章,诗人先以周原土地的肥美为分田打下客观可能,再集中笔墨对耕种细节进行刻画:占卦得福音后,周人开始或左或右地分好地,经营田亩并划清疆界,挖沟泄水并修筑田塍,从西到东南到北,人人干活不停歇。在字里行间表露着百姓们安家定宅、封疆划界、开渠垦荒的满心欢喜以及劳动中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一种对古代劳动淳厚质朴的赞赏。同时,其遇事占卜的做法,让人不禁联想到早期的神之人员——巫者、卜者。他们创造卦爻,就如同“图腾”观的出现,并非是出自有意虚构,而是出自对幼稚认识的真诚诉说,基于物我无别的万物有灵观。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普遍低下,人们还未将自身与自然完全分隔开来,外部自然还存在着未知的领域,于是基于对生存发展的需要,周人以自己为中心,创造出一系列说明寓意、预言吉凶、指示休咎的特殊文辞,以占卦的形式来解释他们所遇到的未知事情,由此进行后续的活动,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的卜卦与如今的算卦不可同等而语,算卦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行为,是卜卦的一种变异滋生,而周人的卜卦却是一种以形象蕴含义理、对形象进行描述的方式所表现的特殊文学作品。

  而文章最为精彩之处莫过于对筑庙筑家的细致刻画:召来司空、司徒来建造房屋,把绳子拉直并吊好直线,整齐地上好木板以及木桩,造一座庄严的大庙宇。把满满的土盛放于笼中,再轰轰地开始填土。登登登地进行着捣土,凭凭凭地努力削墙。“陾陾”“薨薨”“登登”“冯冯”四组拟声词,以声表动,通过声音的喧嚣嘹亮体现出铲土、填土、打夯活动的热火朝天,烘托出劳动的震天动地。“百堵皆兴”,不仅是对施工规模的极度自豪,更是对周民族蓬勃发展的充分肯定。从侧面反映出周公治理下百姓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性。从“陶复陶穴”到“俾立室家”,不同于在邠地开凿洞穴避风挡雨,亶公带领众民在周原拉直绳索装载木板,在地面上建起了新的家园。居住条件从地下之穴到地上之室的质变,这不仅意味着周人安居立业生活的开始,更是象征着平原文明的冉冉新生,对亶公的崇拜也在此得到进一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所形成的等级秩序,亶公等统治阶级为从事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制定了一整套的规则和仪式。从召集司空司徒来建造房子及“直”、“缩”等表现建造精度字词的运用以及建造时的整齐划一可窥得一尽。在表现周人对建造房屋宗庙重视的同时,在整饬庄重的宗庙背后,森严难抗的等级制度逐步扩散,礼乐制度无形的大手正在悄然蔓延,牢牢扎根在无数周人的心中。

  篇末两章自然而然的带出驱除混夷、平定虞芮之讼的事例。在古公亶父的影响下,周民对敌的愤怒不曾消除,即使拔去了柞树和棫树,打通了往来的道路,混夷也望风奔逃,外族不敢来犯。表现出周王朝人民的奋勇以及国力的强盛,进一步反映出周民对亶父的崇拜可谓是达到了高潮。最后一章以虞芮双方前来请求文王平定双方的争吵,表现出当时周朝的霸权地位以及姬昌时代的君明臣贤。四个“予曰”一气呵成,通过对有臣僚宣政策团结百胜、有臣僚在前后保扶国君、有臣僚睦邻邦奔走四境、有臣僚保疆土抵抗侵凌的高歌描述,不仅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尽情倾述,又是对文王德行品德的大力赞美,更是对古公亶父文韬武略的满怀追忆。并且,以后世的繁荣景象与首句“緜緜瓜瓞”所表现的日益强盛之景遥相呼应,首尾相接,让人不禁为其所叹服。

参考资料:

1、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588-593

2、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24-528

相关文章

  • 君王崇拜下的土地观 ——《緜》观感

    大雅中的《緜》是一篇运用排比、规模宏大的史诗性颂歌。在对迁徙生活、筑室立庙、灭商建国的细致刻画下,其隐喻植根于土...

  • 诗经抄写280〔大雅·绵·三〕

    大雅·緜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

  • 诗经抄写278〔大雅·绵·一〕

    大雅·緜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

  • 诗经抄写279〔大雅·绵·二〕

    大雅·緜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

  • 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勤。 释义: 牝:[pìn],雌兽。 緜,同绵。 勤...

  • 内观的方法下:观感受

    接下来讲内观的另一个部分:观感受。 随着内观的深入,观呼吸让我们的心逐步安静下来。观感受就有了开始的基础。观感受可...

  • 易经详解 || 第二十一 噬嗑

    <观>,下观上为观礼,上观下为<观民风>,君王巡视天下,总得抓几个恶人下狱,<噬嗑>即刑狱之卦,故<观>后继之以<...

  • 《诗经·大雅·緜》:走马水浒至岐下,筑城垦田待文王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

  • 读《诗经》237-大雅·文王之什·绵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

  • 道德经——第六章

    浴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王崇拜下的土地观 ——《緜》观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olu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