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观察他人及其行为而不带评判,指责,或以其他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
通常我们在看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对于呈现出来的事实,通过我们不同的人表达出来之后,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了。
前几天我在群里面和大家分享观察的时候,我就放出了一张图片,问大家从这张图片里面,你看到了什么?

很多伙伴都积极主动的参与,但看到大家所有的结果的时候,我忍不住的笑了,我笑的不是对大家有看法。
而是在笑,我们在对看到一样的事物所呈现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特别的幽默。于是我就在发了一个朋友圈,说一张图片引发的连续剧。
我贴出来几张给大家看一看。





从表达的结果来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错。可是为什么一张图片,我们能够说出看到的不同结果呢。是什么样的思维令到这种结果产生了呢?
对于这一张图片,我想说的是。大家陈述的是关于看到这个图片之后,我们通过演绎过后,出来的结果。
而不是陈述我们所观察到的结果。
当然这里面也有几个陈述是OK的,有几个是在我的实战营里面,有的是自己线下学过,也有的是之前听过我的音频。
但是在这里面依然有以前听过的人,依然回答的是她的演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我认为这是我们的模式,一种固化了的模式。这种自动化模式我们不需要去做太多的分析,它会自动跳出来,这是应对这种事物的一种机制。
我们通常会把观察和评判,评价,演绎区分不开。我们的自动化模式会带我们去评价,评判,演绎我们所看到的结果。
所以得出来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所以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将会更容易倾向于听到批评,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抵触的心理。
当我们的话语中带有评判的时候,对方听到是极为不舒服的。甚至有时候得罪了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这种模式,我们已经习惯了。
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听的那一方是很容易觉察到这个点的。
所以在我们的对话中,我们很容易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升级成为一场战火。最后去到了大家都不想要的一个结果。
生活中,尽量少给他人贴标签。因为贴标签本身就是一种评价。
例如有一个人在这一个星期,早上迟到了两次,睡觉睡过头了。
可能你会认为他懒惰。想一想,是他的行为比我们称之为“懒惰”,还是他这个人就是懒惰的人。
所以我们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只描述观察到的结果。
例如这个人在这一个星期,他迟到了两次。我们应该讲:在这一个星期里面,我看到你迟到了两次,分别是星期一和星期三。
而不是说:你为什么这个星期老是迟到?
又或者是说:你是不是不想干了?
那么当对方听到你这样的评价之后,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他会向你真实的敞开自己,还是封闭自己呢?
如果是平级的人,你对他的评判,他心里会不会不舒服呢?他会不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面,少跟你交往呢?甚至是直接和你断交呢?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去区分好什么是观察。不要把观察和评价,演绎混为一谈。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去改变你自己的这种模式,自己一个人又没有办法去觉察到这个点的时候,欢迎你加入我的非暴力沟通实战营。
我们一帮人互相监督,互相提醒,在一种良好的氛围里面不断的去成长自己,去改变自己这种自动化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