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
我对苏东坡的认识更多的是学过的几首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等,是豪放派的诗人代表。看他的生平才知道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贬谪。
他从小在读书的时候就表现出来了用世的志意,也就是作为读书人的儒家思想。另外一方面因为小时候读的庄子,让他的修养又有道家精神上自我保全的操守。他在幼小读书的时候,就能够把儒家和道家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汇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也是后来他的词所能够感受的到的。
苏轼一开始是写诗的,虽然也知道词,但真正去写的时候是在政治失意以后,才以闲情闲笔来写小词的。他在诗歌,书法,散文等多方面都有成就,他的小词是以余力为之,而以余力写词的态度,影响了他的词的风格,表现了超旷的特色,因为儒道两家的修养,既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又有超旷胸襟,不畏忧患艰难所打败,这也是他的词属于超旷派的原因。
他的词其实是受了柳永词的启发,柳永写高山远水的风光景,让他既看到了柳永词的特点,也看到了他的成就。他眼中的山水不仅仅是山水,所表现出的是才人志士的意怀浩气,不再写儿女情长,这在词的境界上是一大开拓,从晚唐五代的小词发展到苏东坡,是词诗化的高峰,把它写成像诗一样可以抒发自己得逸怀浩气。
经历过苦难忧患,但苏东坡写出来的词仍然是如此的飞扬潇洒,开阔博大,这是他个人的修养。
我们平时所熟知的是苏东坡的词很豪放,但同时它的词呢,也有清丽秀美的一面。不仅如此,在超矿之中,我们还能看到他在苦难之中的悲慨。在此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他正直的理想,失忆之后的胸襟,这两种修养柔和在一起,就造成了苏东坡独特的风格。但在当时,他的这一风格并不为大众所接受。不能不说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他历史局限性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