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俗话说“天上龙肉,地上驴肉”。
在古称怀庆府的河南省沁阳市,有这么一种闻名暇耳的美食叫“闹汤驴肉”,那可是登上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的产品。
怀府闹汤驴肉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沁阳城内一条小巷,相传在明清时期就已出名,至清末达到鼎盛。
《说文解字》告诉我们,驴,长得像马,只是耳朵比马长一些。
驴跑不过马,没有马的飒爽英姿与盖世功勋,但有一堆好处:结实强壮,性格温顺,吃苦耐劳,可以负重、干农活、推碾子拉磨、代步,总之,就是一个只知道埋头干活挨了揍也没脾气的铁憨憨!
以画毛驴著称的当代画家黄胄直言“毛驴可爱,我很喜欢毛驴”。
他又说:“其形偃蹇,其质戆憨,不事笑脸奴颜,哪能长短呢喃,引吭啸傲人间,粗粝不厌,高栖不攀,坎坷其途,任重道远。”
大师都给小毛驴这么高的评价,这憨物用尽力气干活之余,便将身后皮肉也都拱手奉上了!。
清末济南药行发明了一种大补之药“阿胶”,此药需用驴皮熬制。选来选去还就是地处中原腹地的怀庆府这儿的驴皮,熬了药效最好!
沁阳位于河南西北部,北依太行,南眺黄河,水资源充沛,地下是太行山天然汇水盆地,地上还有沁河、丹河等5条河流,是典型的富水区。
这里全年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有利于植物和动物生长。为沁阳境内饲养的驴及其饲料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沁阳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例如玉米、谷子、豆蔓等质地较硬的秸秆,加上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的下角料和藤蔓,这些优质饲料喂养的毛驴育肥快,肉质鲜嫩,口感独特。
话说这驴皮被收走熬药去了,剩下这大量的驴肉也得卖了呀,这些养驴户们便开始大显身手,各展其能!
传说小巷内一董姓人家,这家户主有一小哥可是个精明人。
不同于别家卖生驴肉,他把肉切成块,加了香料煮熟后又压制在一起,待冷却后肉象个小山包一样堆在木制的独轮车上,用干净的布盖上,象掀盖头一样撩起一角,车上放个大片儿刀,有人过就片下一片肉让人家尝,没想到立时兜售一空,从此就干起了卖驴肉的营生。彼时还只叫小车驴肉。
董家小哥的生意好了,每天哼着小曲数钱玩,街坊邻居的看着眼热,也都纷纷做起了熟食营生。
竞争激烈,为了杀出重围,各家那是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你家在香料上做文章,我家就在煮肉的井水上想招数。久而久之,驴肉越做越鲜香嫩滑,竟做成了这么大个怀庆府的一个招牌美食!
因驴肉在加入各种佐料的老汤中进行煮、熬的过程中形如过年闹春一样热闹沸腾,加之沁阳古时为怀庆府治,"怀府闹汤驴肉"由此闻名。
制作的过程非常讲究: 要在定量"老汤"内按比例加入深井水,再放入上等驴棒骨、怀府地道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草寇、草果等30余种香料,顺着一个方向不停地搅拌之后,变成一碗香浓的汁料。
汤汁在熬制过程中沸腾冒泡,称之为"闹汤"。煮制8个小时左右加入煮过的驴肉,大火沸腾、小火轻煨,慢慢入味!这一特殊工艺传承了几百年。
怀府闹汤驴肉具有"色泽红褐、肉质鲜嫩松软、口感细腻咸香、营养丰富"为主要品质已发展到拥有100多种菜肴的驴肉全席,闹汤驴肉、驴肉丸子、驴板肠、驴蛋白、扒驴唇、爆炒驴板肠、驴鞭、驴蹄筋、驴血等都是招牌菜。
荷叶包着的闹汤驴肉,是我儿时最深的记忆!驴肉可口,荷叶清香,荤素之间,相辅相成,给这难登大雅之堂的驴肉增加了一丝清雅!
天上飞龙难觅,地上驴肉飘香。没人吃过高高在上的龙肉,却对这脚踏实地的驴肉情有独钟,并赋予了它与龙肉媲美的资格。
终是小毛驴这黑憨憨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