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在船里或者船外,都没关系,一切都似乎无所谓,这正是它的迷人之处。你能到目的地也好,不能到目的地也罢,或者到了别的地方,或者永远到不了任何地方。你会一直忙碌,但又从不做什么具体的事情。你忙完了一件事情,总有其他的事情在等着你,如果你愿意就去做,不做也可以。嘿,我是说啊,如果你今天上午真没有想做的事情的话,我们一起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玩它一整天,如何?”
《柳林风声》的开篇,河鼠便对鼹鼠说了这样的话,此时鼹鼠刚从自己的小窝中离开,认识了河鼠这位新朋友。不过,河鼠说的话却富含深意,只是书中的小动物并不会很深刻地去思考有关于生活、有关于人生意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且仅限于——人类。
与其说这是一本给孩子的童话书,毋宁说在整本书中寥寥稀少的几段道理,却给成人的生活指引了一些方向,其中之一便是——我们可以放下束缚,自主生活。
仔细思考当下的生活,绝大部分人都被所谓的房车、升职加薪、交际关系所拖累,实则,只要仔细思考,如若一直顺着这些外在事物的推动,那么人是永远停不下来的,就像河鼠所说的“你忙完了一件事情,总有其他的事情在等着你。”
每当这种时候,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主动解开束缚,尤其是利用好休息日的时候,可以选择一整天什么事情都不做,这并不是罪恶的事情,反倒是一种对自己的奖励,仔细思考,若非真正的修行之人,是无法做到舍弃尘世种种的,那么就请允许自己,一年做那么几十天的逍遥人,感受一种与世隔绝、无拘无束之感,这是值得尝试的选择。就这么玩它一整天,如何?
不过比起这个,更重要的,仍然还是心的修养,修行实则修的是心,按照佛门说法,那便是修一颗菩提心,但菩提心实则得无所得,当你修到了,实则便不存在菩提心了。这便是佛教经典《心经》之中的“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意思。
常人修行,便是如河鼠所说,顺遂心意而活,无外物的缠绕,或者说,在熵增的这一生命历程中,做好生命的减法。
我所认为的修行人,无一不是在做人生减法,但不会强求于人生减法,而是顺遂自然却不困于心。
就例如钱财,得到时便已知晓其会终将会离去,得到钱财的同时,也能明晓实则是用自己另外的东西来交换的;譬如情爱也是如此,与眼前这人相爱,就必然会失去与他人相遇的机会,生活中的其它方面便会不得不被舍弃掉。同时,散财散爱之时,因修行致知之故,实则也不会过于悲痛,因为这代表又有其它的事物可以再次进入到摊开的掌心之中。
当然,如若有人问这种坐看天上云卷云舒、世间悲欢离合的心态是否好坏时,实则,在修行人的眼中,并不存在好坏正反的区分,亦或者说,不会拘泥这种区分。世间历经的一切种种,都是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早已作如是观,自然不会有过多的贪嗔痴爱恨情仇,自然也极少有喜怒哀乐悲惧忧。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所述: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但是人在未达到下一境界之时,无法体会到下一境界的玄妙。如同一个我们常常听闻的一个网络热段子所说古代有两个老农民畅想皇帝的奢华生活,一个说:“我想皇帝肯定天天吃白面馍吃到饱!”另一个说:“不止不止,我想皇帝肯定下地都用的金锄头!
被思维限制住的人们很难想象出打破思维局限之人的想法,所以无需对修行充满惶恐。
修行的目标,绝大部分实则是没有目标的,也就是修行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终点的旅程,从生到死,便叫作修行。期望通过修行得到大自在、大逍遥,或者说积阴德实则都是修行的妄念,如若因为修行得了种种好处,那是修行附带的东西。
私以为,修行实则是一种选择,正如世间千万条道路的其中一条罢了,谈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坏,毕竟五蕴皆空,但初次尝试修行的人,切莫着了一个“空”字不放,修行并非修空,只因为“空”是修行中必然会要了解与接纳的东西,不可着相了。
看书是种修行、专心俗世也是种修行,一饮一啄皆是修行,修行在人生的方方面面,无特定修行法门,只有心之所向,便是终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