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象的耳朵》,我将从解教材、明学情、定目标、展流程、观板书等五个部分,阐述在智慧课堂环境下,我们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把握学情,聚焦课堂重难点,创新课堂教学环境、搭建支架,由扶到放有效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一、解教材:探寻文本之源
《大象的耳朵》是统编教材二年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人文主题是“改变”,单元教学重点为“借助提示讲故事”。我将从统整视角、单元视角、文本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
1.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关于“讲述故事”编排序列:
通过纵向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本单元教学要依托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借助提示梳理课文内容,能按顺序讲述故事,不遗漏重要内容,为中高年级复述故事、创编故事打下基础。
2.借助图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单元课文的脉络,以及课文所承担的训练支架。比如示意图、相关词语、句子等。《大象》做为单元第一课,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明白可以借助关键句子把握课文内容。
3.文本究竟应该承担怎样的教学任务,我从“借助提示讲故事”“读懂言外之意”“唤醒生命的体验”三个层次进行解读,明确以“借助提示讲故事”为抓手,旨在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体验,逐步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含义。
二、明学情:找准生本之始
二年级的学生对“借助提示讲故事”并不陌生,基本具备借助图片、词语、句子讲故事。但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在讲故事容易出现遗漏、偏题的现象。因此,本单元要依托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借助提示、示意图等方法梳理故事内容,理清故事的顺序,能够完整地讲述故事。
三、定目标:把好教学之舵
基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学情的分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不安”,指导书写“安”。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问句。
3.能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4.联系课文及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其中,目标3是教学重点,目标4是教学难点。
四、展流程:发现改变之因
我以黎家厚教授的“极简教育技术”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真实需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课堂教学环境,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2.借助信息手段丰富课堂活动,搭建支架,由扶到放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为更好落实教学目标,我以“借助提示讲故事”为任务驱动,采用“复习回顾,测学情——聚焦变化,明道理——联系生活,话成长”的三步导学路径,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练习讲故事,提升表达和思维能力。接下来,我将分板块进行阐述。
板块一:复习回顾,测学情
我借助PPT动画、超链接功能等功能设计课堂游戏——大象过河,激发学生复习知识的兴趣,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版块二:聚焦变化,明道理
我通过“读问句,发现改变原因”“理改变,讲好故事因果”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读问句,发现改变原因
“读好问句”是本节课要求落实的语文要素,也理解大象想法改变的重要环节。
为此,我通过动作轨迹、圈画等功能,突出疑问词,引导学生在练读、赛读感受读出自己的疑问。同时,我运用图片资源、动画功能,设置“小剧场”的活动,引导学生角色扮演中理解动物的疑问,初步感受大象的不安。并在追问“文中还有谁也问大象了?”,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安”的字源,感受并理解大象不安的原因。
2.理改变,讲好故事因果
听了小动物们的质疑,大象变得不安起来。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感觉如何?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词语,并借助计时器引导学生养成一定的课堂节奏。在分享交流环节,我借助PPT动画功能,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答案,有效训练学生提取、梳理信息的能力,在对比阅读中明白大象想法再次改变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借助板书、表格等尝试讲述故事内容,有效落实课堂重点。
板块三:联系生活,话成长
这个板块,我遵循从课文到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从理解课文到联系生活品悟“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含义。
1.联系课文,谈理解
“假如你是大象”“假如你是其他小动物”两个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明白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要相信自己。
2.联系生活,话成长
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故事谈一谈“人家是人家,我是我”对自己的成长启发,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逐渐认识到“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含义。
板块四:作业布置
我借助精准教学通平台布置了成长性作业,引导学生在拓展阅读和演故事中丰富自己的认知,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分享与沟通。
五、观板书:聚焦改变之果
本课时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结构清晰,贴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为落实“借助提示讲故事”提供了支架,帮助学生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含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