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天进步1%,却还是没有太多长进
你一定看过这道“科学励志”公式:只要每天进步1%,如果持续迭代,一年下来就会有37倍的增长,你会变成更好的自己;而反过来,如果每天滑坡1%,则会变成渣渣……
这个复利算式简单清晰,不明觉厉,看不出什么毛病,号称“硬励志”。
不过一年下去了,谁真的增长了37倍,谁又糟糕到只有上一年的0.03啊?为什么成长复利公式无效?
因为复利不是这么算的。
形成复利要满足两个条件:
• 每天的收入迭代到下一次增长中去;
• 不损失本金。
放到成长复利上,意味着:
• 今天学到的知识,明天要运用到新一轮的知识学习中去;
• 不能忘记。
大部分人的学习都不满足这两个条件。首先是知识无体系化,今天学到的概念和明天知道的内容显然没法叠加到一起,互相不产生作用。这样一年下来,不是增加了365次方,顶多是增加了365个0.01,即3.65倍。
3倍多也挺好啊,问题是你还总忘记一周前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令你印象深刻。估计忘得差不多了。这样一来,可能辛苦积累了1.03,一周以后退到0.96。所以一年下来,你成长个20%也就了不得了。
如果你一直以来都在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思考、碎片化体系、碎片化问题,终将劳而无功,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成长复利是有可能实现的,解决方式还是“问题树”——基于问题的学习符合复利的两个条件:
1. 为了解决问题,昨天的思考和学到的知识会马上应用到今天的解决方案上去,形成迭代;
2. 如果一个知识有用,就不会被忘记;如果没用,忘记也不可惜。
这种学习方式还解决了两个问题,就是“我怎么知道这个知识有用”的困惑,以及“这个很重要,记录下来”的仓鼠心态。一开始知识管理标签化还有用,随着想法越来越多,知识管理也逐渐失效。以问题为出发点是唯一的试金石。
能解决当下问题,那就是有用;不能解决当下问题的,降低关注度。并不是否认这个知识好,只是暂时不需要,以后再说。
一个好知识、一篇好文章,会不会错过以后,永远遇不到了?
其实不会,知识一直都存在于网络的某个地方,不增不减,当你真的遇到问题,它们自然又会浮现出来。甚至也许当你需要这个知识时,已经有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放心去思考你的问题吧!记得以问题为中心(problem-based learning)。
知识焦虑的解法很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有自己的试金石,是“更少而更好”的事。
——《跃迁》
有感:
我的问题是什么呢?
1.认知升级(及时升级调整行动方案)
2.扩大视野培养全局思维(多看名人传和经典书籍,学习伟人的处事方式方法,熏陶自己的三观与格局)
3.知识变现(学以致用,读书不是目的,目的是升级现状,读工具类书籍,读完能够立刻有行动)
4.斜杠青年(读副业类书籍,发展培养兴趣爱好,做热爱的事情,不以生存为目的,以探索~尝试~感受为目的。结志同道合的伙伴,做有意义的事情,一起精进一起成长。)
5.搭建被动收入管道(一份时间卖多次,做有杠杆有价值的事情,勤思敏行。多出去走走看看,没有鹅的时候先攒鹅粮,鹅来了再攒鹅蛋。积累金蛋的同时切记不能宰了下蛋的鹅。今早睡眼惺忪,脑子里蹦出个想法:买个平房,打造个田园生活。曾经一直心心念念的,像世外桃源一般,貌似也只能想想,因为抛家舍业有点不现实。但如果我把它安置在离家不远的地方,体验以下北欧人的“双城生活”,周一到周五住城里,六日去乡下过简朴生活,想想真是惬意的很呢。曾经以为遥不可及的目前似乎实现起来并不困难。读书赏花晒太阳,哎呀,日子不要美哈哈。但是!购买这个叫负债,那叫宰了下蛋的鹅,呜呜。显然不适合眼下的我,给自己五年时间!利用副业和被动收入赚的钱买一个我喜欢的小窝嘻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