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家里穷,穷到不知道课外读物是什么。幼时在邻居家里发现过几本连环画,记得非常清楚它是格列佛游记,那个巨人和一堆小矮人的对比是那么强烈,以至于要用车拉食物给他,牛整头吃下去都不够。那是第一次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精彩的故事。人家有我家里却从来没有。
后来上了初中,班里流行起来琼瑶小说。感谢琼瑶阿姨,给我扫了盲,第一次知道了除了正经课本之外,课外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以读,并且它们比课本可有趣多了。于是一系列的琼瑶小说被我很快刷完了。读多了琼瑶后期就觉得没意思了,就开始发掘其他的金矿。不知在哪里弄到了一本《隋唐英雄传》,又如饥似渴走进了历史小说。
到现在还记得为了读《隋唐英雄传》我的膝盖都快被磕烂了。因为太痴迷,干什么都拿着读,上下学的路上也读,那时候我们村子里的路高低不平,时不时就有石头拦路。我边走边看,一不小心就是一跤,自己也不觉得疼,反而趴在地上也没忘记继续读。走路还是太费劲,后来索性躲到一个避风的墙角,窝在里面不走了。记得《隋唐英雄传》是一本大部头,很厚,我在墙角读了整整半天,等到我要起身回家的时候已经爬不起来了,腿麻了。永远记得那是一个周六的下午,那时候周六上半天学。我中午饭都没吃,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废寝忘食”!
上了高中我的触角就延伸到了武侠小说了。那时候也没买过,一是没钱买,二是也从没想过自己买,难道是真是书是借来的才香?那时候没想过这事,估计就是有就看,不管哪里来的。那时候高中学校的图书馆也没有什么书,杂志居多,再说即使有书,也不会有这种“精彩的”,大多就是些像现在老师推荐的名著之类的,趣味性上还是不够的。从这点来说还是借来的书“香”,毕竟是自己发自内心喜欢的,才会舍了脸皮去借。那时候的书籍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到处都是,当时纸质书籍还是很珍贵的,还真得舍得了脸皮才能借来。你别不信!
我同学的爸爸是我们百货公司的经理,家里有一整套的金庸的武侠小说。听同学说过后这事就长在了我脑子里了。同学说他爸爸特别爱惜,言外之意就是一般不借,不过我有我的办法。
我经常去他家,每次去都会爱不释手地摸一摸,要是别人不反感就抽一本读,在现场读一般是不好意思反对的。后来那位叔叔看我是真爱看,就很爽快的借给我了。同学还一再嘱咐要保管好。就这样整套的金庸小说就在我紧张的高中时期读完了。别问我怎么读的,谁上课没偷看过小说的请举手?
上课偷看我也不怕被老师抓包。一是我学习好,不听课也会。二是班主任是我表哥。虽然是这,也经常有书被老师堵住在桌洞里的紧张时刻,好在老师们都给我这个最不守纪律却又学习最好的女生留面子,最终书都没被从桌洞里拎出来。
从那时起我的梦想就已经成了读完天下所有的书。
等进了大学,我如饥似渴地跑到图书馆,可是这次我傻了眼。我们学校的图书馆藏书一百多万册,几层楼都装得满满的,我几辈子都读不过来。我喜欢徜徉在图书馆藏书楼里,一本一本触摸着那些心仪已久的书籍。但是这时候我喜欢这种感觉比喜欢读书更多一些,虽然常进图书馆,却没有了原来那样的如饥似渴了。
这就像是一个乞丐,想着一旦发达了要天天吃肉,可是等真正发达了,连吃上几天,却很就快腻了。一个是胃的消化能力不行,另一个是觉得肉就在嘴边,不是那么迫切了。有条件了就会想慢慢吃,反而更懈怠了。就像很多人没看过海,费劲巴力也得跑去看,我们这些生活在海边的人反而从来不着急看海,因为觉得随时可以看,反而一年到头也没去几次,还不如外地人看得多。
所以小时候梦寐以求要读的书这些年反而没能读完。最近又开始慢慢启动这项工程了。因为我决定要写作了。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人最终还是功利驱动的啊!哈哈!
这次的目标没有以前那么宏大了,知道吸取教训了,不能一下子把自己给撑着了。现在是读到哪里算哪里。比如,最近张爱玲的《半生缘》被翻拍了,我就找出张爱玲的书读了一遍。比如刷手机看到书评,觉得这本书很好,就把它记录下来慢慢买来看。保证既不撑着了,也有储备。
最近买了两个书架,准备一点点把自己喜欢的书收集来,慢慢补上幼时的遗憾。把书架慢慢装满,在读书中享受一下小惬意,这就是我目前最大的心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