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再不好好写作业就别写了,学也别上了,费劲这么养你是在让你为我们学习吗?什么都不会,指着谁养你一辈子?以后是准备乞讨捡垃圾去了是吧?就你这样的状态,都不一定能乞讨的到!”
刚回来就听到杨姐跟她十一岁儿子视频的对话,视频另一端的儿子委屈的哭着给她读着课文。
相信家长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孩子学习不积极,不主动,家长软硬兼施也无济于事。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早早就开始叛逆了。
是什么夺走了孩子内在的求知欲呢?
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社会环境,对我们成年人来说都不一定能招架的住。各路有用无用的信息时刻充斥在身边,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越来越浮躁。更何况,是未成年人。对于充满好奇心的未成年来说,各种新奇的信息自然而然更具吸引力。
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他们还不用过多的为生存烦恼,为生活忧愁,再加上现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他们似乎很难意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所以宁愿抓住每一次“痛快玩”的机会。
现在的成年人迫于生计多数长期在外地工作,留老人在家里照顾孩子,隔代亲,再加上老人对现代社会认知的脱节,也难免会诱导孩子过于放松了。
未成年人毕竟还没有经历过人生,对于未来也是没有任何概念。而作为过来人的成年人恰恰就会出于为他们好,过分放大期望在孩子身上,当期望与现实的差距过于悬殊时,往往就容易弄巧成拙。
由此可见,教育本身就是一件互相配合互相进步的过程。
老人经常喜欢说活到老,学到老,又有多少家长真的可以做到?成人都是有惰性的,又怎么能过分要求孩子必须要取得好成绩呢?
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当然玩着手机陪孩子写作业并不是真正的陪伴。真正的陪伴应该是用心参与孩子的成长,亦师亦友的给与引导。相信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在快乐中求知,他们当然会动力十足!
后记:
家长尽可能以身作则,说到做到,以行为引导好于言说。
适当放低对孩子的要求,不要把自己的焦虑和情绪表现在孩子身上。
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和家人配合好,尽可能达到一致的教育方式和理念。
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多用积极正向的方式引导孩子,不拿自己的孩子和“邻居家的”做比较。
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为他们树立自信心,适当让他们自己体验生活中的苦,知道一些东西是需要付出代价才可以得到的。
经常带孩子一起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运动提高孩子的积极性和乐观的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