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来访者说她辅导孩子作业的事情,孩子总是磨磨蹭蹭的。
来访者忍无可忍,把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哭哭啼啼。
事情结束以后,来访者心中也很懊悔,决定以后不再骂孩子。
第2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又忍不住发火,暴跳如雷。又鸡飞狗跳,又陷入了懊悔,如此循环往复。
在咨询中,发现来访者对孩子的生活设定了一套程序。如果孩子能够按照设定的程序完成,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如果违反了这个程序,没有及时的完成作业,就开始变得焦躁不安,烦躁,继而暴跳如雷。
为什么要设置这套程序呢?经过探讨发现源于深层的控制感,想要控制一切,希望家里的一切都按预想的发展,包括孩子作业,孩子的学习。
当一个人有控制别人的欲望,控制世界的欲望的时候。如果有能力去控制周围的世界,让别的事件或者是人能够听从他的安排,按照他的意愿进行,控制感获得满足。
如果有这种控制的欲望,但是没有控制的能力,周围的人和事并不能按照预想的发展,也就是说失控了。这个时候他会退缩到自己的一个狭小的空间,一直退缩到他能够说了算的空间。就形成了俗称的“宅”。
宅是一种轻度自闭的行为,当宅的人退回到家里的时候,家里的环境是他熟悉的。
喜欢宅在家里的人,走出家门的时候,会选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做事。比如说去熟悉的超市买东西,去熟悉的饭店吃饭。总之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着程序进行。显然是避免出现例外发生。
如果让他们从a城市到b城市,他们可能在中途每一次转换交通工具的时候,都会做好详细的计划和预案。如果没有按照计划进行,要有预备方案可以执行。他们往往在出发前就做好了详细的准备,这个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为了掌控感会做很多不可思议的准备。
熟悉的地方,是可控空间。
不熟悉的地方,是不可控空间。
在可控地区和不可控地区还有一个过渡空间。
比如说磨蹭就是一个过渡空间。
磨磨蹭蹭的不愿意行动,就是因为从可控的环境里到不可控的环境里,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
在磨蹭的过程中,要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逐渐做好适应不可控空间的心理准备。
有些人出门旅行要带各种各样的东西,准备得非常齐全,仿佛外面的一切用的都不趁手。这也是过渡空间的表示。在家里头一切都是可控的,在外面不可控,要把这些不可控的元素尽量减少,所以要准备非常多的物品才能够出门。
现在有些宅在家里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不出去工作,喜欢宅在家里。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们一直都是在父母的控制下,一日三餐,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安排好,甚至他们上什么学校也是由父母安排好。
父母本来期望他们大学毕业以后能够走上独立的道路,开始挣钱养家糊口。却发现孩子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回到了家,宅在家里。
因为他们从小都没有习惯于去接触外界社会,没有习惯于自己做主。当他们从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以后,一个小小的挫折都有可能把他打回到家里去,如果家里有父母对他们继续管控的话,他就会退到自己的房间里。
在这样熟悉的环境里,他们可以掌控一切,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熟悉的环境里他们才会觉得舒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