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问我: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过什么生活,自己才会觉得快乐?
面对他的提问,我一时语塞,竟无言对答。因为人会变,生活在变,无法用一个完全的标准来定义生活的本身。
当你站在某一高度,回过头再看原先的事物时,你便会觉得,以前满足的生活,其实还有许多欠缺,远远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
于是你便又在生活的路上,苦苦寻找,彷徨,苦恼,甚至迷失方向。这时候,你要寻找的其实己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围。你把对生活的要求,人为的放大和拔高了。这种生活如同被吹大的肥皂泡,最终会变得一地泡沫。
一个人从上学开始,便背负着生活的压力,有学习的压力,有父母对自己望子成龙的压力。
这样的负重前行,一开始便显得力不从心。
到了成年,又找对象的压力,好不容易有了妻子,又着急妻子能否生个男孩,生了男孩,又担心生活是不是能够和大家的一样?
再然后,就是把父辈那座大山,压到自己的孩子头上,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还有自己望子成龙的目标统统托负给儿子。
这份理想,一直会在自己的心里延续着,直到儿子成才,然后还要孙子争光。
人生毕竟是有限的,然后便到了古稀之年,再然后身体各个器官都在走向衰老死亡。
虽然儿孙们不会再指望自己为他们去操心,但只要有两只眼睛在世上睁着,总免不了惦记这个,操心那个。
自己的观念,试图灌输给子孙后代,儿孙表面听从,实则只是礼貌性地听听。心里早已摒弃了自己这一套过时观念。
而自己还在一个劲的唠叨,向子孙后代大讲特特自己的想当初,自己的当年勇。并且要他们效仿学习,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父母的话不可全听,也不能不听。当我站到这个中老年的位置之后,才明白父母亲的那份发自内心的唠叨,是有用的,也是很珍贵的。
如果仔细去领会父母亲话中的道理,去芜存菁,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甚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亲已经走了20多年,生前父亲心里,其实一直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们过得好,过得比他有出息。即使超过不了他,他也无法容忍别人对自己的孩子侧目而视,轻贱对待。
记得有一次,我落榜回家后,人生其实早已输的一塌糊涂。父母为了送我姐妹七人读书,家庭已经到了深坑难填的穷困地步。
为了生活,我和父亲出外做临工,巧碰被父亲一个老友雇佣。
东家叫做朱自治,开了一家较大的百货南杂商店,家境殷实。儿子朱小宝高中毕业在外开货车跑长途。
晚饭休息的时候,父亲和朱伯闲聊当中,朱伯伯谈起了他儿子有多么出息,头脑多么灵活,言语之间流露出的赞赏,很具有杀伤力。
朱大伯看到我这种落魄的样子,表示非常同情。无形中,他们父子的那份优越感,在我们父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分水线。
我以为,父亲也会跟着朱大伯摇头叹气,或者数落我一顿为啥这样没用。
可父亲没有这样做,而是不卑不吭的对朱自治说:你们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你朱大哥家在圩镇,父亲手上就是个生意人,自己又子承父业。不像我们那个穷山沟,穷山瘦水,有力气也变不出金钱。
倘若我能像你老兄一样,为儿子铺路,又怎么会落到如此窘地。可怜我家小子书底不错,怀才不遇如之奈何。
父亲一脸自责和忧伤,朱自治听后连连点头,表情尴尬。而坐在一旁的我,早已羞愧难当,脸红耳臊,只能悄悄地起身离开。
我理解父亲的惆怅,更为父亲替我打肿脸充胖子而悲哀。但父亲的话,一直在我心里,当做了我的精神支柱。得以始终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决不向命运低头,感激父亲对我落榜的宽宏。
如今,父亲作古二十多年,母亲离世也有三年。
自己的儿子也长出了一群儿子,一代人的生存,就有一代人的结束。当一代人成为结束的时候,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恩情将在另一代人身上延续,铭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