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趁着五一假期好好放松休息、跑步锻炼啥的,没想到却虚惊一场。
放假第一天傍晚照例去体育场跑步锻炼,很满足地跑了半个多小时,感觉浑身出汗身轻如燕,没想到回家上卫生间时却意外尿出了一马桶的血尿,那种深红又略显浓稠的颜色就像隔夜的红豆汤一样吓人。我脑子里立马“咯噔”一下,心想自己完了,要挂了,肯定是尿毒症或癌症啥的。
我把这个好消息告诉老婆大人,并开玩笑说我的遗产将完全由她一人继承。老婆心情很忧虑,而我很快就镇定下来,感觉身体状态好像挺好,即使真是什么绝症啥的,我也觉得很轻松,我的死亡观就像史铁生老师说的,“那是多么轻松无限延长的假期啊。”
可惜老天爷不肯赏脸给我放大假。当天晚上临睡前我就很幸运地尿出了一个大血块,血块中包裹着米粒大小的一个尖锐小石子,这就是所谓的尿结石吧。第二天虽然尿色还有些血红,但没过两天伤口自动愈合,我干脆连去医院再检查确认一下都懒得去。
美国著名学者、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曾在其著作《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中指出,相比那些可以在病房里力所能及照顾花草、可以稍微自由活动的老年病患者,那些完全遵医嘱限制行动的老年患者死亡率显著升高。她与团队还做了一个离奇的心理实验,他们把一群老人集中在一起生活,让他们观看十年前的电视节目和报纸杂志,玩十年前流行的游戏,谈论十年前的话题,经过一段时间对这些老人进行体检,心理学家惊异地发现,这些老人的各项生理机能仿佛真的年轻了十岁一样。由此可见,人既是身心高度一体的动物,又是深受周围生活环境无意识影响的动物。从很大程度来说,当你觉得自己对自我身体、自我生活拥有掌控权,当你感觉自己生活状态很年轻时,你就会青春不老。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刻意追求所谓青春不老,害怕、逃避生命自然进程,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会给身心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反而老得快。最适宜的做法还是敞开心扉、顺其自然接受生命自然进程,同时保持清醒的觉察力,对自我生命中的一切变化、一切感受都保持好奇心和体验感,不沉溺、不逃避、不抗拒、不被各种生命动态感受变化裹挟其中,才能获得某种超然于日常琐碎生命感受之上的豁达安然心境吧。
国内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曾经说过“人唯一的工具是感觉,唯一的技术是接纳和认同,要达到的唯一境界是无限。”想想我们这些在上苍眼里如蜉蝣、如刍狗一般的存在,有限短暂的生命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既然最终都逃脱不了“生者必灭”的必然结局,那么活着的意义又何在呢?
我觉得佛家所云的“借假修真”的说法非常有意思。生命本身虽然如白驹过隙,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短暂虚假得就像看一场电影一样,但欣赏影片剧情的那份心情、那个心境、那种心心念念却是真的。而不管影片剧情紧张刺激也罢、无聊厌倦也罢、甚至主人翁命途多舛、受尽磨难也罢,这一切眼耳鼻舌身意导演的剧情片,随着最终影院灯光亮起、幕布拉开都要必然走向终局。那么我们在体验五味杂陈的观影感受的同时,最好能始终保持一份超然剧情之上的觉察心、出离心、豁达心。人之一生,我们既要有导演好自我人生影片的责任心、认认真真扮演好的影片主角的投入心,更要有超然客观审视人生剧情走向的觉察心,有着不执著、不沉溺于各种短暂易逝的人生欲望和生命苦痛欢愉的出离心和豁达心。
当然这一切说易行难,本来自以为已经养成的豁达超然的心境一遇事立马又崩了,所以还是那句老话,成佛不离世间觉。要始终坚持立足日常生活,在事上磨、在事上练。磨炼什么呢?在不断动态变化的世事境遇中磨炼自己的那一颗心,磨炼的唯一工具就是感觉,磨炼的唯一方法就是敞开心扉觉察、接纳和体验(不管是命途多舛还是顺风顺水,都一体接纳、始终保持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觉察与体验之心);而磨炼的目标就是争取让自己那一颗心不执著于外境、不自缚于内境,客观超然,能够一点点培养本来自足的觉察心、超脱心、豁达心、自在菩提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