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半,孩子们结束了练琴。哥哥想出去玩,我拒绝了。按照计划平时都是四点半左右户外活动。哥哥不高兴,向我抱怨。
我对他说:我们计划好的事情,每天都要坚持去做,不能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计划中的事情一拖再拖……
孩子还是不高兴,坐在椅子上嘟嘟哝哝的。我有点生气了,对他嚷了几句。
后来,他们休息十几分钟,便不太情愿地开始练字了。
复盘:我是用“威力”让孩子取消此刻出去玩的念头,而让他们去房间练字。
我让孩子们坚持计划没有错,想让他们懂得一些原则,该学好好学,该玩尽情玩。但方法用错了。简单粗暴,不是长久之法。
以后遇到这些“冲突”,“不坚定”该如何做?
首先不能有情绪,先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上午刚收到篮球,哥哥就急不可待地想出去玩,想去公园的篮球场玩。这个要理解孩子。
等孩子情绪稳了些再沟通。温柔而坚定地坚持。告诉孩子,什么是计划?坚持又是怎么回事?坚持中的阻碍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克服……
这样解决肯定比“简单粗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很多情况下,我就是受“时间的约束”选择“简单粗暴”,深怕影响下面的计划。
关注时间而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那就本末倒置了。以后,宁愿时间匆匆流逝,也要把孩子的身心放在第一位。
今天,孩子们学习计划几乎完成了百分之九十了,也是执行力比较强的一天。睡觉前,孩子们有点高兴,总是对我说:妈妈,我们今天做了好多事,太好了!
我只说了:嗯,今天还不错,但还有数学没做够,现在赶紧睡觉吧,明天再努力哦!
于是,孩子睡觉,我开始做家务。
一边做家务,一边在思考、复盘:
今天,我的情绪不稳,内心还是比较急躁,总想着计划,即使孩子们完成了百分之九十,我仍然会想着那没完成的“百分之十”,刚才对孩子说的话,也没有肯定、赞美他们。
有时,我感觉成了“时间的奴隶”。没有把孩子的情绪放在第一,比还较焦虑,总看见没有做到的事情,而不去关注孩子们做好的事情。欲望太大,要求太多,就没有幸福可言。根本没有尊重孩子。只会让孩子学习,每天的大道理很多,动不动突然给孩子一个“观点”,说教太多,催促太多,让孩子烦闷。
这样长久下来,孩子的神经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怪不得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叛逆,会反抗,那都是我们之前种的“因”,才结出“叛逆”的果实。
昨天听了一节育儿课程,其中家长问:孩子大了,我现在改变还来得及吗?
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让我印象挺深刻:不用想那么多,我现在就给你两个选择,要么现在改变,要么以后改变,你选哪个?
听老师这样一问,简单明了。我们肯定选择现在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