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叫“虎毒不食子”,意思是老虎虽然凶狠威猛,但是它不吃自己亲生的幼崽,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埃·莉·伏尼契的作品《牛虻》里的虚伪又自私的父亲却是个例外,蒙泰尼里为了保住红衣主教的位置,选择放弃救走牛虻的机会,同意枪杀自己的亲生儿子亚瑟。
爱尔兰女作家埃·莉·伏尼契,原名艾捷尔·丽莲·布尔(也有译为蒲尔),曾经担任流亡者的杂志《自由俄罗斯》的编辑,结识了普列汉诺夫,还到过革命导师恩格斯家里作过客。在她认识的革命者中,有一些与马志尼、加里波第一同进行过意大利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流亡爱国者。
出于对革命者的尊敬与敬仰,受到他们的献身精神的激励下,她将他们的经历,结合意大利的历史材料进行融合。她于1889年开始创作《牛虻》,1897年在英国出版《牛虻》这部小说。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讲述了牛虻从幼稚单纯,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并为之献出了生命。
如果牛虻的父亲蒙泰尼里出手相救,那么他就不会牺牲。然而,红衣主教蒙泰尼里选择了上帝,放弃了亲生儿子,同意把亲生儿子亚瑟枪杀。以此来捍卫红衣主教的地位,也是他内心虚伪与自私的表现。蒙泰尼里始终保持着对上帝的信仰,这种信仰充满愚昧与无知,更是一种致命的自卑。
我认为,与其说《牛虻》这部作品是一个革命者牛虻参加革命过程的发展史,还不如说它是牛虻与父亲蒙泰尼里之间的战斗过程。从本质上讲,牛虻代表社会底层的革命者,他们渴望自由与平等,一个安稳的家。蒙泰尼里代表的是天主教派,是教皇统治政治的代表,对民众实施思想禁锢。身为父亲形象的蒙泰尼里,毫无人性,假装沉睡在信仰里,亲自把儿子送上绝路。
1.刻意隐瞒身份,让亚瑟做出选择,实际是一种虚伪的欺骗
神父蒙泰尼里去罗马上任主教前,他似乎感觉到亚瑟会有危险,却没有仔细说明白,还把去罗马的决定抛给了亚瑟。亚瑟非常吃惊,心情沉重,十分焦虑,内心里不断地问自己:“神父的行为为何如此异常?难道他知道了要起义的事情嘛?为什么自己不能活着等到他回来呢?”
面对神父诡异的举动,亚瑟并没有从他的嘴里得到答案。神父刚说嘴边的一句话,“啊,亚瑟!主教有什么用,如果我得到主教的职位,而失去……”更是让亚瑟百思不得其解,神父的话到底有何玄机呢?在我看来,蒙泰尼里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做出了选择,他选择的是主教的职位。
在神父蒙泰尼里的天平称上,他更偏向主教职位。于是,他选择可以隐瞒了自己就是亚瑟亲生父亲的身份,让19岁的亚瑟帮他做决定,无疑就是一种虚伪的欺骗行为。第一,亚瑟不知道蒙泰尼里与他的真实关系,只把他当作一位老师,他没有理由耽误老师的前程;第二,19岁的亚瑟还是幼稚单纯的青年,对于这样的选择,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
直至,亚瑟出狱后,他才明白新来的神父卡尔狄出卖了自己,原来的神父蒙泰尼里是他的亲生父亲。19年来,亚瑟彷佛生活在一个谎言的世界里,蒙泰尼里走之前已感觉到亚瑟会有危险,却依然要离开。亚瑟回想起他走之前的所有奇怪的行为与言语,才恍然大悟,都是欺骗。
在德国有句名言:“半真半假的谎言是最恶毒的谎言。”用来形容蒙泰尼里的行为最合适不过了,他走之前如果把后半句真话说出来,那么亚瑟就并不会被捉进监狱,他也不会被诱供,说出了波拉的真实身份。蒙泰尼里就像一根导火线,一离开就点燃了所有的火灾。他的所作所为,在亚瑟内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我认为,神父蒙泰尼里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他是一个对天主教思想上瘾的忠实教徒,无法戒掉上帝给他的思想禁锢。他爱上帝,胜过爱自己亲生的儿子,蒙昧、无知又可笑,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赌徒象形的父亲类型,为了欲望放弃了最亲近的人,为了无知抛弃了最可贵的人。
2.乔装打扮,试探神父的真实情况,依然要抗战到底
13年后,亚瑟不再是以前那个幼稚单纯的少年,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革命者牛虻。牛虻与之前的亚瑟相比,只能用“面目全非”来形容,原来的亚瑟是英俊健康的人,现在的牛虻却是断手残脚,满身是伤疤的残疾人。唯一能够拿的出手的就是牛虻的成熟稳重,意志坚定的性格。
牛虻身上的巨大变化,根本原因还得回到神父蒙泰尼里的身上。如果他当初没有去罗马上任主教,亚瑟就不会变成牛虻,13年南美的苦难生活也不需要他去经历。当牛虻再次与蒙泰尼里相遇时,蒙泰尼里已是红衣主教,处于教皇统治阶级的上层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无尽的权力。
牛虻特意乔装打扮成另一模样,去接近蒙泰尼里,试探下眼前这位“父亲”的真实情况。蒙泰尼里说:“请你为一个哀痛欲绝的人祈祷吧——这个人感到上帝的手很沉重地压住了他的灵魂。”我认为,他在说他自己,因为牛虻的行为或许让他注意到异样,想起之前自杀的亚瑟。
然而,蒙泰尼里这样的举动,让牛虻决心开始动摇,一不小心,他就会暴露真相。此时,牛虻想起了当初在杂耍班的艰难岁月,他内心深处的恨意又燃烧起来,决定与“父亲”抗战到底,将奥地利人打败,赶走异教士,揭穿蒙泰尼里虚伪又肮胀的真实面目,打败“上帝”。让所有人看清楚基督教的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
牛虻为什么要去试探他的父亲呢?我认为原因有三点:第一,牛虻想弄清楚蒙泰尼里现在真实的生活,确认他当初选择主教抛弃亲生儿子的事实;第二,试探蒙泰尼里对普通人的看法,弄清楚他的思想是否也被上帝麻痹与禁锢;第三,确认红衣主教的权力,以及所有教徒对他的依赖情况。
牛虻的举动,将儿子与父亲之间的战斗正式拉开帷幕。站在牛虻的角度,他绝对不允许红衣教主蒙泰尼里这样人存在,因为他是社会的毒瘤,残害百姓,祸国殃民。我想,牛虻的内心可能会摇摆不定,但是他的目标非常坚定,革命者的精神没有动摇。牛虻的作法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他还是蒙泰尼里的亲生儿子。
3.抛弃亚瑟,选择上帝,实际为了保住红衣主教的地位
后来,牛虻在教皇领地运输军火过程中被捕,他再一次入狱,这一次将是他生命的终点。捕捉他的统领,非常痛恨牛虻打伤了他的爱侄和暗探,想尽各种办法将牛虻置之死地。统领不惜挑战红衣主教,让他被迫同意将牛虻进行军事审判,结束他的性命。
坐牢的过程中,牛虻本来有两次越狱的机会,第一次越狱失败,是因为他身上的伤和病太过于严重,没办法继续前行。第二次想越狱,已经计划得很周详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红衣主教蒙泰尼里,可惜最终他放弃了亲生的儿子。如果蒙泰尼里愿意出手相救,牛虻可以脱离危险,他也可以逃走,只是以后不能在做基督教的信徒而已。
我想,蒙泰尼里心中的上帝,只不过是他内心的自卑和对权利的欲望。他习惯享受使用权力的生活,一旦失去了权力,他没办法生活,也没办法面对世人。因为失去了权力之后,他最真实的一面就会露出来,会让他感觉到自卑,甚至连一个普通人不如,他并不想接受这样的事实。
首先,蒙泰尼里还是神父的时候,与亚瑟的母亲偷情,私自生下亚瑟,这已经严重违反了教条和道德。其次,如果帮了牛虻逃跑成功,他所拥有的一切都没了,多年的辛苦付出都是一场空,包括之前对亚瑟的种种欺骗行为。最后,蒙泰尼里如果选择出手救出自己的亲生儿子,等于向世人揭开自己的真实面目,承认了他一生所作所为都是错误的。
俄国作家迦尔洵曾说:“人世间最恶劣的谎言就是自己欺骗自己。”我认为蒙泰尼里就是在自欺欺人,为了填满自己内心的欲望,他连自己都可以欺骗,实在令人唏嘘。即使亚瑟用亲生儿子的身份以死相逼,蒙泰尼里没有丝毫动摇恻隐之心,内心深处已经默认将儿子送去军事审判,以此来证明他是红衣主教的身份与地位。
虎毒不食子,蒙泰尼里偏偏把亲生儿子送上了绝路。我认为,这不是一种公正的态度,而是上帝的“帮凶”。在他去罗马前,感觉到亚瑟会有危险,蒙泰尼里的内心已然明白基督教的愚昧与黑暗统治,只是他不愿意承认而已。蒙泰尼里就是一个假装睡着了的人,别人是叫不醒的,唯独他自己才能醒过来。我想,亚瑟拥有一位这样的父亲,是一种悲哀,却又十分令人同情。
4.个人感受评议:
《牛虻》这本书不仅是革命者牛虻的成长过程,也是他与亲生父亲蒙泰尼里之间的战斗的战场。故事的开头是蒙泰尼里的离开,故事的结尾还是以蒙泰尼里的死去作为结尾。这过程中,亚瑟与蒙泰尼里之间的战斗,最典型的,进行了三次,看起来毫无战火,内心却惊涛骇浪,汹涌澎湃。
以亚瑟的成长为主线,以亚瑟与蒙泰尼里的仇恨为副线,用故事的形式,将人性的丑陋面刻画得十分到位。用蒙泰尼里的形象,将意大利独立战争前夕,教皇黑暗统治时期的教士与教众的愚昧、无知、恶毒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亚瑟是一个合格的革命者和儿子,但蒙泰尼里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更像一个没有人性的冷血动物。
蒙泰尼里与梅里美的作品《马铁奥·法尔哥尼》中的主人公法尔哥尼的形象十分相似,法尔哥尼为了一个偷盗过他家羊而被捕的强盗,竟然杀死了自己十岁的亲生儿子,非常残忍,毫无人性可言。蒙泰尼里口中的上帝,无非就是《马铁奥·法尔哥尼》里的强盗,因为上帝偷走了世人的清醒,偷走了百姓内心的光明。
2013年3月10日晚,发生了凤台灭门惨案。在凤台县,老汉朱敬四残忍地将儿子朱根一家四口杀害,连不到三岁的孙子也不放过,只因为房产分配不均。这都是血的教训,父母对子女有教育与引导的责任,子女对父母有孝敬和瞻养的义务,都是血浓于水,为何不能和睦相处呢?
我想,当一个人被利益和欲望所驱使,他仅剩下躯壳,已经没有了心智。正如英国的一句名言:“为了金钱而侍奉上帝的人,为了更多的钱也会给魔鬼卖力。”利益和欲望可以控制一个人,让他进步,也可以随时毁掉一个人,让他掉入黑暗的深渊。我认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我们要拼尽全力去争取想要的东西,也要保持知足的心态,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没必要过度关注,这样才能摆脱被人驱使的牢笼。
5.思考与小结
如何才能处理好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沟通,只要两者都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彼此之间才能了解各自需求的是什么,才能避免矛盾和代沟的产生或恶化。从《牛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导火线是神父蒙泰尼里没有把真相说明白,导致亚瑟的人生出现重大的变化,矛盾越演越烈,最终父亲与儿子都走向了死亡。
《马铁奥·法尔哥尼》中法尔哥尼不分青红皂白,胡乱把自己的儿子杀害,这是多么伤痛的悲剧。朱敬四与朱根之间的矛盾,从来没有进行有效沟通,一直都是以争吵来示威,父亲情绪失控让儿子一家惨遭灭门。所以,有效的沟通方式才是处理好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的关键。
如何才能心平气和地沟通呢?我认为有三点:第一,无论哪一方主动发起,必须保持冷静,秉持知足的心态,淡泊名利;第二,无论是谁,说话必须注重语气,不能大声说话,刺激到对方;第三,双方必须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全部说出来,不得保留,因为都是最亲近的人,保留与隐瞒才是问题的根源。
没有无缘不顾的恨意,也没有解不开的矛盾,只有不会沟通的人。纵然,我们彼此的立场都不一致,只要你肯敞开心扉,我必然以诚相待。自私,会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没有底线的自私,才是毁掉一个人的根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