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正斋医稿(5)

正斋医稿(5)

作者: 夏日龙眼 | 来源:发表于2017-04-21 11:43 被阅读3次

(案8)湿温化燥去津,真阴耗伤

顾左9月13日(先父慰伯诊)

湿温三候,身热不解,㾦佈已透,神志昏糊,呓语喃喃,舌绛去津,唇燥齿干,口干不索饮,脉象细数,此乃温邪化热传营,去烁阴津,症情危急,勉拟大剂甘寒生津,清营泄热,以冀转机。

鲜藿斛鲜生地鲜沙参天花粉肥知母连翘心元参丹皮生石膏竹捲芯麦冬

紫雪丹6分冲入,易用鲜芦根煎汁、鲜石斛煎汁,西瓜汁、米饭汤,轮流灌服,每分钟一匙,昼夜不停

(按)本例经上药轮流给服,至翌晨舌津得回,神志渐清,继用猪胆汁灌肠,下酱粪三次,热退而复。

(案9)湿温夺精亡阳

陈左(先祖绥之公诊)

湿温适值雨候之交,病中夺精,阴气先伤;叠进透达,汗泄过多,正气龙伤;疹㾦隐约,神情昼倦夜躁;时作呓语喃喃,脉形濡软,左手更弱,舌淡苔白,呕逆频频;阴精先耗,阳气续脱,症情危急,急拟益气回阳,镇逆固脱,以冀挽救。

吉林参川附子炙甘草于术干姜旋复花代赭石柿蒂龙骨牡蛎白芍红枣

暑令时感

暑为外感六淫之一,为阳邪,其症多热。《内经》说“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古时称暑为暍病。《金匮要略》列痉湿暍病脉证治篇,说明暑症甚者每见痉厥,暑病多挟湿,故同列于一篇论述。

前人对暑病分类繁多,有中暑、伤暑、冒暑、暑风、暑温、暑厥、——等。《内经》单称为暑,或称伤暑。《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素问:刺论篇》“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说明暑病有二种症状,一种是烦热汗出,一种是无汗高热,后人以此分为阴暑,阳暑。

总之,暑令时感,文献记述的病名虽多,但临床常见者,不外中暑,暑凉,暑湿,暑温几种,兹分述于下。

中暑

前人关于中暑的记述很多,如《张氏医通》“夏日无故卒倒,昏不知人,面垢,冷汗自出,于足微冷搐搦,或吐泻、或喘咳”。本病多因烈日暴晒或高温而引起,尤以产妇、老人、体弱伴有慢性病者为多见,中暑症多见厥逆,前人有称之谓暑厥,由于暑热迫于里,故见神昏喘息,脉大而滑数,热遇气机,故手足反见厥冷,乃热深厥亦深也,热迫清窍,故心神失灵。

相关文章

  • 正斋医稿(5)

    (案8)湿温化燥去津,真阴耗伤 顾左9月13日(先父慰伯诊) 湿温三候,身热不解,㾦佈已透,神志昏糊,呓语喃喃,舌...

  • 王斋医稿(1)

    近日,喜获昆山名医王正公手稿《王斋医稿》甚是欢喜,每日边敲打,边学习,颇为有趣。 正斋医稿 前言 余家世居江苏昆山...

  • 正斋医稿(8)

    临床所见,哮喘病青少年与中老年患者以芷象学说来辨证,青少年以肺经证候为主,很少及肾,一般预后较佳,易于根治;中老...

  • 正斋医稿(9)

    宣肺透邪治疗青少年哮喘的体会 哮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大部分患者在青少年或幼年即得如未能根治,每影响终身健康,多年来...

  • 正斋医稿(10)

    二、治疗原则 本病在急性发作期,以宣肺透邪为主,佐以祛痰降气,辩证属于风寒者,给予辛温宣透,常用三柪汤、止咳散为基...

  • 正斋医稿(6)

    其症须与卒中相鉴别。正如张石顽氏说:“中暑卒倒如中风者,为喘乏而无痰,口眼不歪斜,若中风卒倒必痰声涌塞于喉中,甚则...

  • 正斋医稿(18)

    下面再来归纳王老治肝病的法则和方药。 1、泄热解毒法:分为“苦泄”和“清泄”两种法则,如湿热较盛者,应用"苦泄“,...

  • 正斋医稿(20)

    应用清肝汤治疗迁慢肝炎的经验 上海市第八届西学中研究生班 蔡沛源整理 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正公,善以伤...

  • 正斋医稿(7)

    四、暑必伤气耗津,而多传变 暑令炎热,感而病者多正气先虚,既病之后,汗多而津液耗伤,气津蓋虚,故王氏立清暑益气法以...

  • 正斋医稿(11)

    论肺痨证治 一、引言 在古代方书里,肺痨病往往包括在虚痨门内。后世将虚损与痨瘵分开;前者泛指一般虚弱,范围较广,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斋医稿(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rkl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