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一张黑白老照片,他属于一个人也属于一个他的时代在这张照片中那位最帅气的戴着黑色,墨镜和当时非常时尚的鸭舌帽的男士,胸前挂着相机,便是我的父亲。照片中那会比较腼腆带着一顶毛线帽的男人是中国八零年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顾城,最左侧这位是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诗人北岛。
五年前,在父亲病逝后,我整理他的写作文稿时,找到了这张照片。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他的最好的故事。
在我父亲那个年代,传统的媒体还只有报纸和杂志,这是我父亲常阅读的《新华文摘》和《星星诗刊》。即便你有一个好的故事,传播的渠道确实有限。而今天,我们有太多的方式, 讲出好故事,传播好故事的价值。
但是,即便是在一个自媒体很发达的年代,我们也常常会忘记自己的故事。
曾经在一次教育工作坊上, 我邀请一位女士上台来发言。当我拒绝称呼她为"...的妈妈“而要去叫出她的名字时,她很感动。于是她告诉大家:”我突然意识到,我在养育孩子的这么几年,我没有了自己的故事,我甚至没有了自己的名字。”
电影《千与千寻》中也有这样的台词:不要忘记自己的名字,这样你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不要忘记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故事。这便是我们在努力推广青少演说的最初动机。从每日生活中走出来,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故事,成为主角。
你也许会觉得这对于孩子们会不难,因为他们本应该那么有趣。但我们真的遇到多很多孩子,也包括学霸类型的,他们不知到自己的故事。他们最常说的话是“我不知道要讲什么?” “我没什么好说的。” 同时也有很多次,他们在思考前一定要“百度”一下,然后讲出来一大堆没有自己感想的信息。
所以我们尝试了很多有趣有教学原理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发现故事,比如用思维导图、视频等,同时也将编辑和律师请到了课堂,让他们打破孩子们同一的背景,学会访谈和聆听;又比如,让他们从介绍名画中去分析和感受,做到表达中理性和感性兼具。
还有一件我们很与众不同的事就是我们很欢迎孩子们“失败” , 比如这一位,就讲了他在学校被迫转学的经历,他和父母如何在教育的焦虑中发现只有好好说话,解决问题,才是唯一出路。而且,我们是见证了这么可爱一家人的力量。这样的“失败”故事,也许就是我们的下一个马云故事。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失败”的故事。
所以你看,打造自己的故事其实是一个自我发现和挑战的过程。这句话来自于著名的神话学家约翰.坎贝尔, 在他看来,克服自己内心的魔,我们才是自己的王。而对于我们的小讲者们来说,演说就是他们的盾牌。
坎贝尔有一个经典的故事结构—英雄之旅:一个平凡人物,他由于接受了某种招唤而不得不踏出自己的舒适区,从而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克服,从而完成了最后的蜕变。如果一位小讲者从确定话题到写出初稿再到润色,最后独立完成一场3-5分钟的演讲,同时,他还需要承受上台前心里的砰砰紧张。谁能说他没有完成他的“英雄之旅”呢?
我们也特别欢迎所有高人的加入和指点,来到孩子们中间,打破他们在学校特别单一的社会环境, 和他们平等对话,带来新的视角和观点。这些高人无一不经过失败的历练,拥有狠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本来就该被分享。
所以,在发现自己故事时,也去多听听别人的故事, 不断做与调整。我们的小讲者们被鼓励去发现他们的Aha Moment。Aha, 语气词,意味着顿悟、领悟。它源于想象,始于行动。
我们相信演讲给一个人带来的力量。去面对今日的持续变化,我们需要对人文的关怀、去解决问题的勇气、和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而面对公众的演讲(将自己的知识观点输出)就是能从这三个方面让一个人提升的东西。
所以不要犹豫,说出你的故事,因为这个世界需要你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