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社恐吗?
很多人对自己的定义是有社恐,其根本的本质是——不想主动交往。不想主动交往的原因在于不希望付出太多,然后没有受益,尤其是没有任何受益,因为经历,经历的多了,貌似看明白了,其实是心里有了权衡有了奢望、奢求……
对比之下,小孩子肯定没有社恐,哪怕是这次玩的不开心了,下一次依旧会很开心的玩,久而久之成为习惯了,也就有了评判了,就会有了选择,也正因为有了选择,所以才形成了——有所为,以及有所不为,如果没有选择了,好与不好就这一样,自然而然也不会出现什么评断了,更不会有什么社恐这么一说。
社恐背后其实是物质丰富给人有了依赖感,即便是人与人之间不来往,对自己来说也没有任何损失。相反,有可能不交往给自己带来的受益更多,所以慢慢的也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淡漠,但这并不是人真正希望得到了,哪怕是因此而受益,内心依旧是希望能够与人交往、交流。
社恐背后最真实的原因是——对交往质量的提高。
就如同之前买一部诺基亚1100就能满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买个苹果14都未必能够满足真正的欲望,不仅要买苹果14,还要买华为、买小米,而且还要最新的。
人的行为,尤其是选择的行为,才真的暴露出人的本性,而且是欲壑难填的本性,物质生活确实是好了,但是真正的精神生活却因此而匮乏,而且是极其的匮乏。
哪怕是知道这般如此不好,不仅是外在物质上面的消耗,尤其是金钱上面的消耗,更多的是对精神的消耗,这还不能叫内耗。
最重要的是大家都一样,谁也不必谁强,谁也不比谁差,彼此彼此,半斤八两而已,但凡出现个有差别的,首先要定义成为“异类”,哪怕知道或者明白,有可能是对的,也要否定、扼杀,因为——或许是自己希望的样子,但自己做不到,既然自己做不到的、得不到的,那就要将之毁灭,在或者将其改变。
终其根源——心不大,无法真正的包容与自己不同的,在自己能够掌控的情况下一定要将其扼杀,否则有朝一日,自己有可能会证明所坚持的是错的,为了不承认自己的错,那就先把可能对的干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