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包三冻九。意即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春天适当地捂一点或者秋天适当冻一点,对于身体健康有好处。
一、春捂
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如果过早地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就会乘虚袭击机体,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因此,“春捂”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那么,春捂主要是捂身体的那些部位呢?
1.头颈部:如果头颈部暴露在冷空气中,风寒之邪经头部入侵人体,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头部的血液循环,就会引发头痛、感冒等疾病。
2.腹部:腹部如保暖不到位,寒邪入侵后会影响脾胃的运行功能,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
3.脚部:脚部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差,需保持鞋袜干燥温暖、适当活动、睡前热水泡脚并按摩脚心。
4.膝盖:膝盖缺乏足够脂肪保护,穿着应避免暴露膝盖,并在必要时使用护膝。
5.手腕:手腕上的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该脏腑的功能。
6.腰眼: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腰部会酸软怕冷。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7.肚脐:肚脐的神阙穴即我们平时说的肚脐,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可经常在肚脐热敷。
足部:小腿外侧的足临泣穴和阳辅穴也需要保护。足临泣穴位于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阳辅穴位于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位置。
需要指出的是,“春捂”并非简单地增加衣物,而是要根据个人体质、气候变化等因素来合理调整穿着。同时,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合理的饮食也能帮助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二、秋冻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刚转凉时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那么,秋冻是主要是冻哪几个部位呢?
面部。早起后适当用冷水洗脸,用双手对面部进行按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双手。稍微迟一些佩戴手套。如果需要用手接触水的时候,最好选择用冷水。在用完水之后,最好及时搓揉双手,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
鼻子:进入冬天之后,流感、感冒等疾病频发,原因很可能是鼻子的受冻能力较弱。可能有些人骑车上班时,鼻涕会不自主的流出来,这其实也是鼻子受冻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建议大家,不妨在入冬之前,就做好鼻子的防冻工作。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非总是绝对的。人的体温保持在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过于严实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有些过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