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疑团。
疑团来自于对‘初心’的理解。什么是‘初心’?‘初心’是何时形成的?‘初心’是怎样形成的?坚持‘初心’,一定正确吗?不同人的‘初心’是否有好坏之分?
最近在阅读《枪炮,病菌与钢铁》时,似乎对这个问题有了一点觉察。《枪炮,病菌与钢铁》探究的是当今人类之所以呈现各个洲,各个区域呈现不同状态的深层原因。其中关于动植物对人类历史影响的描述,似乎影射了初心如何形成。
人类的历史很大程度上受动植物驯化的影响。动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食物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食物剩余和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的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能否利用训化的动植物,最终说明了为什么帝国、知书识字和钢铁武器在欧亚大陆最早发展起来,而在其他大陆则发展很晚,或根本没有发展起来。
然而,人和动植物都是有自己的“初心”的。人类和动植物之间是相互驯化的过程,动物和植物之间也是相互驯化的过程。
动物的生存,重点是食物的摄取。主动出击捕获,或者靠人类的喂养。植物的生命延续,重点是种子的传播。随风,随水流等传播,亦或借助动物的移动传播,通过颜色和气味来宣告果子的成熟。
以野草莓为例,当草莓的种子还没有成熟,不能马上播种时,周围的果实是又青又酸又硬;当种子最后成熟时,食物就变得又紫又甜又嫩。果实颜色的变化是一种信号,把鸟类吸引来啄食果实然后飞走,最后吐出或随粪便排泄出种子。而人类选择野草莓中,人类能够消化的种类,进行培育,野草莓最终进化成食用草莓。
人类,植物和其他动物,在自然中都为了生命的延续而持续地改变。唯一不变的‘初心’是生命。
因此,‘初心’最底层的逻辑是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