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刚上学的孩子会想三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坐在教室里?
2、我对这门课的知识不感兴趣怎么办?
3、我该怎么通过考试?
如何培养孩子内在学习动力?
观点:老师其实根本不用很费力地去“教”。
而是通过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用游戏的思路分解知识点。
①把整块知识点分解开
②用背景、故事等激起学生兴趣
③用开放式提问促动其自学、思考
④不同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师生展开互评
老师的角色是秩序的协调者,活动的组织者,规则的制定者。
通过让学生自学、思考找到“High”点,老师负责开放式提问,作为教练的角色,学生学习效果会出奇的高。如何使用“GROW”的方法我会在以后的书作中详细说明。

此处,何谓效果?
效果就是学生不仅掌握教学进度要求的课本知识点,还学会了——
①了解该知识背后的深层次原理(第一性原理)
②将不同学科知识与该知识关联起来(跨学科关联)
③将该知识点应用到生活中(实践)
同时,学习后的记忆还特别深刻,不会憎恨知识本身,不为考试而学。因为只为考试而学的结果就是选择性遗忘,考前只能被迫复习,一旦考完立刻丢掉。这就是一种主动抛弃知识的做法,体现出学生对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点,只能被迫承受,而发泄出心理怨恨的表现,比如我看到不少同学撕书。
为什么激发学生自学思考会记忆犹新?因为他们是通过探索、互相交流得出的知识结论。小组学习亦是如此,是通过讨论得出的结论,印象也会颇深。而且会得到其他同学的反馈、看法、和验证。人是群居动物,需要集体感、归属感,这就是学生为什么在考试后喜欢互相对答案。小组学习、自学探究、演练中学、从教中学等是高效学习方法。

事实上,一旦学生内在学习动力被激发后,其学习速度远远超过依据课本制定的教学进度。
单凭成绩无法客观反映其学习能力。这是因为考试的题目在学生们看来是一种套路。有不少考试训练的是学生背诵旧套路的能力,并没有教会其应对新的挑战,创造新套路的能力。有些题目生搬硬套课书本中的公式内容,来测试学生是否会应用公式,从与实际社会应用挂钩的层面来讲十分牵强。
所以学生应付考试最好的办法就是摸索套路找出通过考试的办法,而不是学会应用知识。只求过,不求全掌握。比如考试完只求前五保命,不求对知识的全部掌握。
这样学生是为应付每次上课而坐在教室。他们根本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这块知识点。爱因斯坦说过如果他有60分钟去做一件事,他会先用55分钟来想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如果学生压根没明白为什么要学,教育就直接填鸭式地灌输他,而且还用滔滔不绝讲授的方法,他就会感觉会非常枯燥,就不会有内在东西去学。
最后学生的选择只有是生搬硬套刚学习过、热炒过的公式定理来解题。这也道出为什么用故事来引出知识点的重要性。因为这可以帮助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知识点。

学习不能被误传为背诵和记忆。而是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为孩子们塑造学习氛围,激起其对学习本身的热爱。
“优等生”“差等生”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所谓学的好与学得不好,学习速度也是相对的。有部分孩子学习速度较其他孩子慢,但是一旦达到某个水平点就开始呈指数级速度上升。如果单纯以每次考试的成绩来轻易评判每个学生,易使其为自己下定义在某个领域就是不如别人,进而自暴自弃。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教育者需不断更新学习教育的理念、方法。
用心陪伴每个孩子快乐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梁老师素养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