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乡村教师培训,我听了一位尉老师的课《记承天寺夜游》。这堂课,尉老师让学生听读课文一次,范读一次,指名学生读一次,齐读课文十次。算下来,与读相关的教学方式十三次之多。
上课伊始是听读课文,尉老师没有提要求,只说“请同学们听录音”。然后让学生齐读课文,之后评价说“没感情”。随后又让学生齐读一遍,但老师不满意,第三次让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大声,有感情”。接着点名一位男生读课文,事实上,这个男孩比齐读课文有感情的多,但这位老师评价“还算流畅,但未达到要求”。接下来老师范读,让学生打分,随后又让学生齐读。至此读课文已经七次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齐读课文四次。
每一次读课文尉老师都没有说明意图,读完之后除了“没感情”就是“有进步”这类评价。临下课,尉老师也没有让学生背诵课文。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那么,这一节课朗读如此之多,尉老师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呢?再有,读课文有很多方式,为什么齐读课文这么多次呢?八年级学生,有必要这么多次齐读课文吗?
一堂课,有设计就要有意图,所有的意图都应该围绕学生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而设计,这样,才是对核心素养的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