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熬夜了,早起的痛苦令每一个五分钟的盹儿,都像一宿般的漫长。最近严重缺乏睡眠,已经习惯了对着洗漱间的镜子胡拉着脸的时候,一对垂胸欲滴的眼袋。
曾记得何时,有过饱饱的睡眠,神采奕奕的脸庞,这些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弭。取而代之的是浑浑噩噩接受着自己的现状,让清凉的水珠片刻轻抚上橘子皮样的皮肤。
最近一直处在缺觉状态,显得文明而不精神。好在工作上面,越来越能廓清事情的模样,越发清晰地把住了看似不规律的脉搏。貌似工作的规律就是从不规律,像火龙果里的黑籽儿。
每天接受的信息,很多真伪无从甄别。短时间要大致准确处置,应该是比较困难的。分层分级分类处置到是好,可是分层分级分类需要靠谱的人和制度的刚性兑现。
往往在解决刚性兑现的各类问题之时,已被迷惑,忘记了最终要解决的事项,就好像出门跑步,没多远一通电话就去了烤肉摊一样,没能坚持最初的梦想。
各类问题反映出来的信息,处于各种利益相关,包裹起来总有三种面孔:一是甲方观点、二是乙方观点、三是信息的真相。真相的检索埋藏在甲乙各方的诉求上面,所以才出现了谎报、瞒报、迟报以及有意的漏报。
分解信息甄别真伪的事情干着干着就累了。哪有“寿司之神”表达出一类人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才能达到极致的境界呢。浮躁的周遭会让人急于摆脱现状,掰到玉米棒子就沾沾自喜,抱一个丢一个,直至从青纱帐中走出时只有一个。
信息收集的意义在于分析,得出规律性的参考。可是现实中的信息分析过目就忘,多半留不下印记。更有甚者,还有打出深度分析的字样,博得大家的眼球。其实,现如今都清楚,缺什么才补什么,不深度才标签。
只有那些真正深度的分析报告,才能让我们记得,让我们沉思,让我们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约等于反思,反思才应该是我们所需要的。它是我们精气十足活着的基本要求。不然呢,我们只能是行走的躯壳,灵魂与理性的缺失,甚至受惑于情感的左右,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
人和人的不同,还体现在对待问题地思考层级不同,思路的不同就反映出思考的深度不一。好比度娘搜来的资料是初步回答。还得配合一下知乎,有些还是会碰上较为深入的解答。至于所登载的专业刊物,理论或基于实践的归纳分析,且不论是否生涩,也让我们难以看懂。
如果自行建立数据资料的检索分析也不符合社会分工精细的现状,专业交给专业,统筹力量才是综合部门的能力体现。
回到信息的分析,每一份调查报告表达的观点深与浅,在于是否能够逻辑自洽。好比真理一样,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屡试不爽、历久弥新。
好比构建可信的数学模型,输入正确的信息,通过检索运算,得出理性的分析数据供我们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