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咱们讲过,伴随着华夏文明的生长,风水走过了一条总结发展的道路。当然既然都在一个地盘上混日子,大家相互的借鉴也是少不了的。那么既然有想法就得著书立传不是。所以关于风水,历朝历代的大神们也没少写书。只不过鉴于风水不能走仕途也不能修道成仙,当然非要抬杠也是有例外的。比如那个袁天罡啥的……所以搞这个专业的人就比较少,相对流传下来的书也就没多少鸿篇巨著了。
除了咱们前面说的郭璞大神写的葬书,在他之前现在我们还能了解到的也只有了了几本。比如《青囊经》,据说这本书成书于先秦,分三卷一共四百多个字,其内容对于我们现在而言真的是不不大好懂,侧重点讲的是地理方位与聚气的关系。不过一直有人觉得,这本书不全,能写出这几百字的人肯定还能写出更多的东西。估计十之八九拜始皇帝他老人家所赐给弄没了,不管怎么说,这本青囊经算是第一部直接论述风水的书籍,或者叫他文章更合适……
到了汉代以后就出现《堪舆至匮》与《宫宅风水》这两本书。这两本书其实系出同源,内容都包含了五行和阴阳,所以我们也可以认为周易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堪舆至匮是琢磨人的。看看你姓字名谁,然后算算五行,好了,你有啥喜事有啥灾祸就知道了。
而宫宅风水从名字上看就知道,这是琢磨建筑的。小到盖个房子大到修一座城都可以用。
这么一来,风水之说就开始出现人和事物分开的独立逻辑。但是在后期,鉴于人和事物是分不开的,比如人的凶吉和住的房子也脱不开关系。所以大家还是觉得应该放在一起用比较合适。
有了这种趋势后,郭璞大人的《葬书》就出现了人和物的融合思考。从名字上看就知道写的是和死人打交道的逻辑。郭璞觉得人这一辈子的好事坏事其实都和祖先的有莫大的关系。即便是祖先不在这世上,如果把祖先放在一个很厉害的地方,比如聚气之所(当然更厉害的还有龙脉啥的),祖先的阴德就会庇护现在活着的人。这么一说,估计大家就知道了,为啥咱们古人这么在意祖先下葬之处。开玩笑呢,真放对了地方家里是要出大官发大财,谁敢对这事不上心。
而这种人和物的结合,也开创了风水和现实生活最紧密的联系。如果用现在的话讲,那就是广谱适用性。无论是皇帝家龙脉安息之地,还是老百姓的风水宝地。《葬书》都能给予解释和定义。顺便说下,既然照顾了死人就得照顾活人不是。所以想盖房子,这本书依然能够给出明确的指导。
而进展到这一步,就出现了以宅为主的风水论述。毕竟人都有个家,这个家咋样还是很重要的。于是出现了《黄帝宅经》。对,没错黄帝除了有个内经,还有这个宅经。不过这个宅经有点假,这个假大家一般认为不是黄帝写的,而是后人写的然后傍大款挂靠。不过宅经的主要论述已经完全放在了阴阳宅的选址上,事无巨细基本都写全了。
好了按照这个节奏,就得有个人出来做大总结了。好几千年弄下来,就这么一本本的散落着也不是事。终于,到了明代李国木同志呕心沥血弄出个《地理大全》来。这里说下,古人的地理观天然带有风水性质。我们经常看到某位大神指点江山,说着说着就会冒出一句,此乃龙脉……嗯,大概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地理大全弄到最后就成了一个风水著作合集。至此,前人写的风水论述,这位大神基本搜罗了一遍。这同时也给后来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索引,不用再去一本本的找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风水一直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演进,有发展也有总结。而由于其“广谱适用性”,在古代已经深入到了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正是这些实践的过程,又反向促进了风水理论的总结。可以这么说,咱们的历史又多久,风水的演进就有多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