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的心碎无法照亮

作者: 大耳朵涂涂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20:27 被阅读22次

1

  1948年,44岁的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完成“宗教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命运的内核》。他大概不会想到2年之后他第一次被诺奖提名,也不会想到这一生都与诺奖无缘,更不会想到“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21次”这个梗成了他作品的营销点。

  20世纪文坛,长篇小说创作算不上景气,格林小说的数量和质量都尤其醒目。今天看来,他仍旧堪称作家成功的典范,既拥有广泛读者,又享有批评盛誉。多少作家终其一生,连这一半也得不到。

  格林在国内读者圈中,一直不温不火。用傅惟慈说毛姆的那句话,不是他不好,不是他通俗,而是他写的老派。他的宗教小说讲的是天主教在新教伦理社会造成的冲突,想必爱尔兰读者肯定喜欢。按现在的说法,他在当时也是反社会主旋律。我们现在读来,有点沉闷,他还照着十九世纪写实小说家的那样子写──格林的小说视野宽广,格局恢宏,敢于碰触宗教、战争、政变等大题目,同样有着对“伟大”的诉求。

  最初在康拉德和约翰·巴肯影响下开始写作的格林,现在已有足够的经验把惊悚高超的情节和令人愉快的病态敏感熔为一炉,而且还能严谨地展现出他一直乐此不疲的内心的宗教思考。

  就像保罗·奥斯特重新发现了侦探小说一样,格林把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结合在了一起。67年写作生涯的超长待机,他的作品的娱乐性和文学性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唯一不变的是格林始终执着于实相,认真创造人物,构思情节,不躲不闪、不装神弄鬼,老老实实,也扎扎实实地写。戴维·洛奇说,格林的小说注定与世长存,因为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始终支撑着它们,那就是小说对生活的真知灼见。

2

  格林说,我写了一本关于一个人走向炼狱的书。这本书就是《命运的内核》

  小说发生在典型的“格林之原”。代表着死亡、腐朽的秃鹫再次光顾。我们跟随着这只秃鹫俯视着整个小镇,也俯视着格林的整个宗教帝国。我们时不时地听到“一只秃鹫煽动着翅膀,在铁皮屋顶上走了两步”。

  格林的每本小说,差不多都让人想到他的某段生活。《命运的内核》这部小说直接源于格林在弗里敦生活。就在小说完成的这一年,他与维维安离婚。就像小说中的斯考比一样,当年,他也是在维维安的影响下,接触天主教。

  弗里敦,是西非沿海的一个城市。它作为塞拉利昂的首都和主要港口,以鱼类加工、碾米、炼油、钻石切割、卷烟业为主。每年的雨季,都会从5月一直持续到10月,期间经常下暴风雨。这些钻石、季候风和雨水都忠实地出现在了小说中。而弗里敦也因为格林留在了很多人的心中。马尔克斯曾经说,格林教会了他怎样去解释热带地区,如何认识加勒比。

  当然,格林在弗林顿不是游玩,而是从事间谍工作。在他的一生中,这是一段不可低估的时光。后来,他回忆起这段生活——他住在欧洲人住宅区,那儿全是平房,地处山脚,上面有避暑山庄。早餐在6点。7点一过,格林就会驾驶他的莫利斯轿车去市区采购,从警察局长那儿领取密码电报。我们可以看到,这辆莫里斯车同样穿梭在小说《命运的内核》中。为了每日与伦敦保持密电联系,他挑选了一本波伊斯的小说,当作自己的密码字典。回家后,他立即着手破译电文,起草回电,写报告。吃过午饭,午睡片刻,醒来后喝点茶。通常在4点半之后,他会有时间沿着一段废弃的铁路轨道散散步。

  在弗里敦工作的一年里,格林过得很快乐。唯一的遗憾是写作困难,而将书稿寄回国也是个问题。如果他将仅有的手稿托运回国,万一遭到潜水艇袭击,那他就有可能遗失整部作品,所以每天晚饭后,格林用一根手指费劲地打字,复制书稿。出于安全考虑,他没有写日记。他从未想过,一部小说将产生于这段时光。

  五年后,他开始写作《命运的内核》。

3

  《命运的内核》中,西非殖民地副专员斯考比,是个老实巴交的天主教徒。为了送妻子去南非度假,他不得不向叙利亚商人约瑟夫借债,从此受到那商人的威胁利诱,后又与海难中幸存的寡妇产生恋情,不能自拔,最后为求解脱、服毒自杀。

  有人会说,这又是一部自杀小说。的确,传统小说结局似乎只有两种,以结婚为终点的喜剧和以死亡为结局的悲剧,非此无一收尾。格林好像非常享受小说人物走向死亡的过程,他慢慢写出来,直到把这个人物的能量全都榨干。他的小说主题不可以说不宏大,但场景又算不上恢宏。计算出场人物,用手指头就可以数得过来。

  小说开头,日渐衰落的西非殖民地展示了马丁·布伯所描述的现实——人们已与神圣相背离,无力承担信仰。世界的意义只存在于表象(平和、宁静的室内灯光)之中,世界成了无根基的世界。斯考比、神父作为这居间力量,负责联络小说时空中世俗与神圣的联系。兰克神父束手无策,斯考比则反求诸已,沉湎于孤寂沉思的体验。他没有与他人构成实质的相遇、对话,也从来没有真正打开封闭的自我。当他试着给垂死的孩子折一只兔子时,他听见鲍尔斯太太站在他的身后低声说,“别弄这个了,孩子已经死了”。

  他游离于小说中其他人物的价值秩序之外,在这种注视下,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状态。他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本真状态,那就是塞利纳的那句话,“这个青年没有群体的重要性,他仅仅是一介个体”。从这里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萨特那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小说发展的任何一种相遇、一种对话、一种在人际交往,事后看来,都是最终逼迫斯考比他走上绝路的地狱。

  对于斯考比来说,他也许只是想在看似无意义和荒谬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想从人与人的交往中挣脱出来。也许他谁都不爱,只爱内心的宁静。但这种宁静是虚无的,也是无法承受的。他不去介入世界,妻子和情人只是他去实现怜悯感的对象。他的内心带着持久的失败和疲惫。自杀也许不是因为脆弱,而是他最后的一点努力。如何处理他与海伦以后的恋情时,他没有“像蘑菇一般的生活”,他选择了自杀,他幻想着别人会更幸福。事后的发展,证明他的自杀无济于事。他的妻子和情人仍旧生活在秃鹫的俯视下。斯考比的自杀说明了他对人生的无与伦比的绝望,他知道在天主教的信仰中,自杀者的心碎是永远不被照亮的。很庆幸,我们在小说结尾,看到兰克神父对露易丝说,“像他这样一个犯有过失的人——我却觉得,根据我的了解,他实际上是爱上帝的。”有人破解了他的秘密,这绝望也不是一点亮光都透不过来。

  我们回到开头,这部小说为什么取名《命运的内核》(或翻译为《问题的核心》)呢?翻看小说,我们看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底细,室内的灯光会给人一种平和、宁静的印象,正像在这样一个万里无云的夜晚,天上的星辰也给人一种遥远、安全和自由的感觉一样。但是,他不禁自己问自己说:一个人会不会也对这些星球感到悲悯,如果他知道了真相,如果他走到人们称之为问题的核心的时候?

  表面平和、宁静的真相是什么呢?是不被照亮的心碎。斯考比最幸福安宁的时刻,不在室内的灯光下,不是叙利亚商人盖的那栋两层小楼里,也不是海伦的活动房里。而是他擎着伞,提醒海伦注意遮光的那个雨夜——"事后斯考比回忆起这一天的事,他觉得当时他是到达了幸福的顶点:黑暗中,只身一人,周围只有嘈杂的雨声,没有爱,也没有怜悯。"

  他的悲剧令人心碎,但也让我们恐惧。因为我们每天入睡前,同样面临这样的灯光。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宁静,但我们终将从室内的灯光走出来,又越过街灯照亮的边界,走向无法被照亮的心碎。

  这让我想起了弗罗斯特的《黑夜的知己》:

  我以为我早就熟悉这黑夜。

  我冒雨出去,又冒雨回来。

  我已越出街灯照亮的边界。

  ……

相关文章

  • 更多的心碎无法照亮

    1 1948年,44岁的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完成“宗教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命运的内核》。他大概不会想到2年之...

  • 无法止息的心碎

    炽热的瞬间冷却 慢热的却停不了 对着空气不住的沸腾 对着残缺的梦无休止表白 奈何那并不会被回应 把眼眸铺满浓浓夜色...

  • 更多的人死于心碎

    更多人死于心碎 ——王翔 人们在同一片土地上生存 却永远陌生 房间一个窄小的洞穴 人们佩戴整洁的微笑 ...

  • 2020-05-30

    历史永远无法假设! 莫回头。会心碎。

  • 我们的浪漫情人节

    何必流泪 不过再一次心碎 夜的悲伤 又不是第一次品尝 残星的光 早已无法照亮 碎裂如月光的心房 你的话语 又不是第...

  • 更多人心碎于音乐

    优雅、科学地杀人是门艺术如果数量级上升需要我们更多智慧需要旗帜与口号覆盖群氓设计管理模式和工艺流程制定新法律开展心...

  • 生如日月之璀璨,死若秋叶之飘零

    为什么光无法照亮宇宙,

  • 冷心人

    窗外雪花飞扬,屋内人走茶凉。 怎样? 少年心碎断肠。 钻木点燃烛光,把你退路照亮。 仰望, 少女颔首轻扬。 曾是年...

  • 无法照亮的黑夜与寂静

    我在家里,突然一阵漆黑,停电了,我想我这里虽然是郊区别墅,周末我才到这里度假,家里人都出国旅游两个月,就剩我...

  • 成为自己的光,照亮更多人

    你只有成为自己的光,一束温暖而又明亮的光,照亮自己前行的路,才能照亮更多的人。唯有生命可以影响生命。 “多少次我要...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更多的心碎无法照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snv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