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这里面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多,而且有很多内容是大多数人会在写论文、做研究时忽略的内容。科研——写作——投稿——审稿——发表,这之间的箭头是比较正常的。科研工作在文科中叫学术研究,做完科研工作后 ,有一部分科研成果会进入学术写作的环节,在学术写作的环节又会有一部分进入到向学术期刊投稿的环节,投搞中又有一部分进入到审稿,通过审稿,有一部分文章被发表出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
在这里,我想解释的是上下两根箭头链,我们在做科研工作时,有没有考虑到写作的因素,如果我们把科研工作细分,会诞生出很多的环节,比如前期的选题策划,包括数据资料的搜集,正式开始研究的准备工作等。当然,科研本身也有很多环节,我们不细讲,这是上面的第一个箭头。下面的第一个箭头,是科研跟写作之间的微循环。在做学术研究时,有没有考虑写作的因素。事实上,很多人在做学术研究时,基本上不考虑写作因素。有一个接近于常识的理解,在做学术研究时,如果我们过多地考虑写作因素,是不是有点过于功利?这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在做学术研究时,我们不要过多地去考虑写作,包括之后的发表。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假象,科研工作的功利因素还少吗?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就以功利或不功利作为挡箭牌,阻止自己去考虑写作的因素,这是讲不通的。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还会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有些人在做科研时不考虑写作的因素,是因为完全照顾自己的兴趣等。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在做科研时,不能惯性地滑到发表环节,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考虑写作因素。实际上,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写作是带框架的,而研究往往是一种开放式的思维状态。写作是可以反过来影响研究的,因为在国内很少有人真正地去做学术写作的研究,对学术写作没有多少了解。我经常开玩笑说,哪怕你拿到了博士学位,你的写作水平基本上也就跟高中生的水平差不多,原因就在于从你上大学以后就停止了语言方面的训练,除了外语方面的训练,你的语言训练基本就停留在高中阶段了,更何况学术写作不是一般的写作,它还有一种语言,叫学术语言,在国内的高等教育领域,有关学术写作的训练几乎是一片空白。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导致很多人写论文难,发论文难的一个制度性的原因,并不是个人原因;从个人角度来看,我们在做研究时要有意识地考虑写作的因素,有意识地考虑写作对我们研究工作的反馈。没有人能够轻易改变制度因素,但自己能做到的小问题要多加注意。


写作和投稿之间也有一个微循环。在写作时,大家是否会考虑投稿的因素?几年前,我认为大部分人写论文就是为了发表,但后来我发现不是这样的,一部分人写论文不是为了发表,这部分人很可贵。但更多的人写论文就是为了发表,但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没有考虑投稿发表方面的因素。比如,在选题时,你是否考虑什么样的选题符合学术期刊的要求;在组织论文框架时,是否考虑过同一个选题,你要以什么样的框架和结构去写,使之更符合目标期刊的要求。我发现很多人并不会考虑这些因素,他们在写作时,惯性地、自然地就滑到投稿环节,不主动考虑投稿的因素。当然,投稿对写作也有反馈,发表论文比较多、投稿经验比较丰富的作者,他们对学术写作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因为投稿和发表的经验反馈到他的论文写作上了。
投稿和审稿之间也有一个微循环。在投稿时,你是不是有意识地去考虑编辑审稿的因素,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会选择邮箱投稿,还是在线系统投稿,再或者是邮寄纸质打印稿。首先,我们要考虑编辑使用什么平台审稿,要符合编辑的看稿方式,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个因素比较肤浅,还有更深层次、更复杂的因素,我们较少考虑到,比如编辑就是论文初审环节第一道关口的把关人,我们投稿之后,是否考虑自己的稿件是否与编辑和审稿人的要求匹配,是否与期刊匹配,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主动地去考虑这些因素。我们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不要再将自己的论文盲目地、漫天撒网似地去投稿,有的作者已经开始研究自己所属领域的核心期刊到底有多少本,开始关注每一本期刊有什么特色了,这是一个好现象。审稿反过来也会影响投稿,因为投稿活动一但开始,就要开始跟编辑,跟审稿人打交道,甚至在终审环节,可能会跟期刊杂志的主编打交道,在跟他们打交道的过程中,你会积累很多有利于写作和投稿的经验,作者要多去考虑审稿过程内部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写作与投稿。
经过审稿,有一部分文章进入到发表环节。事实上,最后一个环节,作者也在参与。很多人都有一个消极意识,他们总感觉自己的论文是被选择的,实际上,论文确实是被审的,但我一直反复强调,从论文写作一开始直到论文发表,都应该是一个学术对话的过程,不要总把自己放在绞刑架上,等着别人裁决,这种态度是消极的。你是在跟编辑、审稿专家进行一场学术对话,进行一个共同推动稿件发表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发表的因素。当然,这一点很少有作者能够做到,因为考虑发表的因素需要作者站在期刊的角度去考虑一些问题,比如论文发表后能给期刊带来多大的学术影响,是否能提升期刊的影响因子,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等,这些本应是期刊考虑的事情,你也要考虑到。与前面几个环节相比较,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最少的。大多数作者在审稿环节过于被动,之所以过于被动,就是因为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问题,而不站在期刊的立场上修改论文。
论文发表以后,对审稿、投稿和写作都会形成一种反馈,我们在图中用一个大箭头进行表示,每一个环节之间都可以形成一个反馈。论文发表以后,它会带来一些其他层面的影响,因为学术期刊的本质是期刊,而不是学术,从学术期刊是期刊,而不是学术的角度来讲,论文发表后就进入到学术传播的后期了,这时会有一些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不管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影响,你的论文可能会被大家看到,那么会有多少人引用?会引起多大的反响?当然,大部分论文发表以后,没有引起什么反响,但不管如何,发表后是可以反馈科研工作,或者我们把它叫做倒逼从科研一直到发表之间的每个环节,这就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投稿经验比较多的作者对科研写作有一套自己的解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