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现在大四一门选修课《中国社会问题研究》的结课论文。结合最近时事颇有感触,所以贴到这里想要跟大家探讨一下。

大概两周以前,关于红黄蓝幼儿园虐童的报道和视频首先在微博引爆热点,其后蔓延到各大言论平台,众多微信公众号、微博大V发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发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全民大讨论,甚至又一次凸显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这其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事实与谎言难以分辨,任何没有真正经历与参与调查的人都没有发言权,我也无法就此妄下断言。但我想,幼儿园虐童事件每年几乎都会爆出几起,例如前不久的携程亲子园教师虐童事件,但是都没有像这次一样引发全民讨论。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是除了虐童以外,事件中还包含着不知真假的性侵幼童的问题,这激发了大众极大的愤慨。在这篇文章里,尽管我无法对此次事件盖棺定论,但我希望能以这件事为启发点,对中国的性教育问题进行反思。
首先我想在此提出一个问题:在当前中国性教育的现状下,一个孩子,我们且把年龄设定的大一点,一个正在接受小学教育、年龄在7到12岁之间的孩子,如果遇到危急状况,有人试图去猥亵甚至是性侵他/她,那这个孩子有多大的几率能够认识到这个人的正在做的事是一种猥亵/性侵行为呢?这个孩子又有多大的几率能够逃脱呢?在这个问题上,我非常悲观,绝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孩子可能连猥亵/性侵行为都意识不到,更遑论去逃脱了。这让我想起不久前上映的电影《嘉年华》里的一个片段,当两个女孩子被性侵后的第二天早上,她们是蹦蹦跳跳、脸上挂着笑容走出来的,因为她们根本不知道昨晚发生了什么。而这种状况在儿童遭受性侵的案件中是非常普遍的,因为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从来都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地方别人可以碰,什么地方别人不能碰,而什么行为应该是绝对禁止的。很多在幼年遭受性侵的人,只知道自己在小时候遭遇了不好的事甚至可能完全忘记了这件事,直到长大后甚至是成年以后在了解和经历性行为以后,才知道或是记起小时候所遭受的不好的事是性侵/猥亵,然而童年的阴影已经无法抹去。

我禁不住想起,在今年三月份的时候,一本由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小学生性教育读本由于家长们的呼吁而不得不从学校撤出,甚至惨遭下架,而原因是家长觉得这本书“太黄暴”“尺度太大”。我在网络上浏览了争议最大的几页,不过是出现了生殖器的名称以及孩子们可能遭受猥亵/性侵的场景,我甚至觉得这几页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被侵犯之后,连自己被侵犯的部位都无法准确的说出来,家长又何以能够知道呢?那些呼吁下架的家长们难以直视的这些生殖器的名称,恰恰是每个孩子应该掌握的最基础的知识。甚至我觉得在阅读完这本性教育读本后,即使不能说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完全地避免猥亵/性侵事件的发生,但至少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能够把最有效的信息最直接的传递给家长、老师等责任人,从而最快地对案件进行处理,对孩子们进行及时、迅速的心理干预和疏导,避免给孩子造成过于严重的心理阴影和心理问题。那些觉得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太早的家长,可能并不知道,那些企图猥亵和性侵幼童的人,并不会觉得他们的孩子小。他们呼吁这本“太黄暴”“尺度太大”的性教育读本下架,可能就给那些心怀不轨的犯罪者以可乘之机。

可性教育缺失的问题远不止于此。性教育的缺失是极其普遍的,不只是在幼儿园、小学,更是在初中、高中,乃至于一些成年人。这一问题在初高中阶段也就是孩子们的青春期表现的尤为明显。性是人的生理本能,而性意识的觉醒正是在青少年阶段,他们好奇、渴求性知识,然而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没有为他们提供了解正确的、完整的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信息科技非常发达的今天,很少可以实现对于信息的有效拦截,青少年们无法从学校、家庭获得有效信息,自然就转向了包罗万象的网络。不良网站和图书、辗转储存于各个网盘中的AV资源,大概就是他们性知识的全部来源。但可悲的是,他们从这些信息来源中知道了如何去实施性行为,但这些网站、视频、图书从来就没有教他们如何去安全地实施性行为。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青少年,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拒绝与他/她谈论与性相关的问题,而不得不以网络作为获取性知识的主要来源。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她是否能够准确、完整地获得关于性行为时需要采取的安全措施的知识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成长的孩子们,他们从出生开始每天都在接受过去的时代无法想象的海量的信息,这导致他们往往早熟早慧,青春期的到来更快,对性的探索也开始得更早,对性的态度也更为开放,就像在课堂中所展示的高中生对于婚恋观点的社会调查数据所显示的那样。那在这样一个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如果性教育工作不能与时俱进,那么造成的后果可以说是相当可怕。社会新闻上时常见到的“未成年女孩怀孕生子”“14岁少女怀孕两次”“男孩致学妹怀孕被判缓刑 女孩还未满14岁”“烟台17岁少女三次流产 未成年人成感染艾滋危险群体”。伴随着这些青少年早熟、过早尝试性行为的大胆,更让我们讶异的是他们性知识的匮乏程度。很多人在初中阶段就开始尝试性行为,却不知道什么是怀孕,为什么怀孕,什么是安全性行为,要怎么去避免怀孕、避免感染性病等等。最为荒谬可笑的是,成年人对他们连性行为中最基本的避孕套的使用都讳莫如深,却对各大电视台上无痛人流的广告熟视无睹!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英文中有一个短语叫做“Elephant in the room”,它的大概意思是说,社会上有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或者是现象,人们却集体保持沉默。有人说,“性”这个字眼以及和它相关的问题在中国社会中就是空房间中的大象,每个人都看得见,却假装它根本不存在。我觉得这个比喻无比贴切。我们不可否认,性是人类的自然天性之一,人是自然界中少数几种能从性行为中获取愉悦感的动物,也许不能说全部,但是绝大多数人类都是有性需求的。而且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的所有需求中,生理需求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而性需求也正是我们的生理需求之一,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和重要性。诚然,历史上西方有压抑的“中世纪”,中国也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任何压抑人们自然属性、违背人们生理需求的东西,就必然是虚伪的,不能持久的。更何况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观念也是在与时俱进,倘若奉最近被曝光的“女德班”那套东西为圭臬,那可真真是倒退了五百年,可以说是“时代的毒瘤”了。所以,面对性,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如同碰触到忌讳一般,而应该直面我们的需求,我们的欲望。对于性教育,我们正确的态度也不是避之不谈,谈“性”色变,而应该是更好的引导孩子们去认识性,了解性,当他们在对性感到好奇时,能够有有效的、及时的途径去引导他们接触正确的完整的性知识,当他们要发生性行为时,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采取正确的安全措施;当他们要遭受侵害时,也知道如何去更好的保护自己。
我理想中的性教育,应当是从幼儿园一直延续到大学:在幼儿园和小学,孩子们应该了解自己的私密部位,如何识别和防止侵害行为,以及在遭受侵害后应当如何处理;在初中和高中,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不同性别的生理结构、生理机理,对于性行为的态度以及发生性行为的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进入大学后,高校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去认识性与恋爱、性与婚姻的关系,建立他们自己的性价值观与婚恋观。通过这一系列从幼年延续至成年的连续的性教育体系以及课程的设置,能够对防止性侵害行为、减少性越轨行为以及引导人们去建立正确的性观念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反观中国当前的性教育现状,我更加感觉,中国性教育之前行,可谓路漫漫而其修远兮。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从家庭和学校里,接受到正确的性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