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林语堂前往美国时,随身带了大量有关苏东坡及苏东坡所著文集,决定写一本有关于苏东坡的传记,于是有了《苏东坡传》,得以使我们近距离地了解到了这位生活在一千年前的大文豪。林语堂自己说在他写苏东坡传记的时候,感到非常的开心快乐。的确,读苏东坡时,读者很容易被他的乐天的态度所感染也变得开心。

苏东坡,原名苏轼,生于北宋仁宗时期,他的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三人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一家能同时出三个大家,在中国历史上再难找到。在古代,轼指车前扶手的横木,辙指车轮压出的痕迹,父亲苏洵给哥俩起这对名字,寓意是望二人相互扶持。这两兄弟关系也的确特别好,无论相隔多远,经常写诗互赠以通音信,二人在去世之后也埋葬在一起。
苏东坡在很早的时候就因为文章名满京城。在他第一次进京赶考时,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为主考官,看到苏东坡的试卷,被文章内容和风格深深震撼,认为这么棒的文章一定是自己的好朋友----唐宋八大家另一人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将这篇本该列为第一的文章改为第二。结果苏东坡在那次考试中位列第二。
他那时候才二十岁,便成为进士,获此荣誉,瞬间以全国一流学者名满天下。在这次考试,还有一件趣事可以看出苏东坡并非死读书的书呆子。记得我在上学写作文时候,经常为了凑字数和增加文章逼格,杜撰名人名言。其实这件事情在一千年前就被苏东坡干过,考试中,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说的是一段尧帝与臣子皋陶之间的对白,来表达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刑罚之时,以免无辜而受戮的思想。当时判官梅圣俞读到此处,并不知晓这个典故,但又不想表现出自己读书少,在这次考试之后,私下问小苏:“你这出自哪里呀,我老糊涂啦一时想不起来?”苏东坡大胆的承认说“不好意思,这是我编的”,惊得梅胜宇问“你所杜撰!”苏东坡回答:“尧帝那么大德,我说的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文豪就是文豪,编都这么理直气壮。

弟弟苏辙也很厉害,在宋仁宗看过二人文章后,得意的对皇后说“今天我已经给我的后代选了两个宰相了”。欧阳修一天也对儿子说“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在无人谈论老夫”。欧阳修没有说错,三十年后,的确在无人谈论他,大家都在读苏东坡文章,甚至在他的文章被列为禁忌仍私下传阅。
苏东坡写文章,从来是文不加点,暗用大量典故,以至于没有大量文学积累的人经常读不懂。在“乌台诗”案,政敌审查苏东坡所写文章时候,无奈还要苏东坡自己解释诗文中典故意义用法。
苏东坡并不是那种程朱理学式的文人,一板一眼,看中繁文缛节。相反,跟他相处你会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可爱、有趣的人。在杭州任职期间,苏东坡有个好朋友---大通神师,神师有一个规矩,就是到他修道处见他,不准带女人进禅房。

一天,东坡和一群人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大家知道神师的规矩,在门口等他,但年轻的苏东坡有一种淘气的冲动,他偏想看看带妓女进去,方丈会如何反应。方丈见年轻人如此荒唐自然心中不悦。苏东坡说,若方丈可以借打木鱼的木槌给妓女一用,他愿立即作诗一首向方丈谢罪。结果,苏东坡做出下面小调,让妓女唱来: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这就像小丑在台上的独白,逗得方丈也哈哈大笑起来,苏东坡和妓女出来还像别人夸口向大师学习了密宗。
可以看到,苏东坡并不是一个守规矩的人,并很擅长利用自己的才华来使自己和周围人开心。
在“乌台诗”爆发时,朝廷上异己们打击苏东坡,派人去家中逮捕他,皇差到家时,全家部在大哭,苏东坡见状,想出了一个有趣的典故,劝慰妻子,反而逗得妻子破涕为笑,足见他的达观与幽默。
这是这样的豁达精神,帮他度过后面各种困难。狱中时候还有一段小插曲让他吓了一跳。苏东坡由于无法知道自己的判决,就与儿子暗中约定,如果听到好消息就送蔬菜和肉食,如果听到坏消息,就送鱼。有段时间,儿子出去办事,将送饭任务交给另一个人,此人不知其中暗号,恰巧送了一只鱼,苏东坡见到后,大惊,觉得自已凶多吉少,写了两首措辞极为悲惨的遗诗。诗传到了宋真宗手中,皇帝见了,万分感动,这可能也是苏东坡最后只被轻判流放黄州的原因。
出狱后,弟弟苏辙就捂住哥哥的嘴,意思是让他以后要三缄其口,以免再惹是非。可如果苏东坡能听弟弟的话,也就不叫苏东坡了。他就是这么一个不识时务的人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事情,看不惯的人,一定说出来,最了解他这点的莫过于他的妻子。
一次苏东坡吃完饭,挺着大大的肚子问妻子和儿子:“你们都说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呀?”,儿子们有说文章的,有说才华的,苏东坡都不满意,这时候妻子说,“你呀,肚子里装满了不合时宜!”苏东坡听完哈哈大笑。

就因为他的不合时宜,晚年被流放多次。在被流放到岭南之时,仍能自得其乐。当时岭南,地处偏远,但是荔枝很多,苏东很快发现这里的荔枝特别好吃,高兴地写下了“日唤荔枝三百颗,不常做的南人”,而且还迷上了调制“桂酒”,兴奋地给朋友写信夸耀“桂酒”的美味。当然,客观来说,酿酒只不过是他的爱好,并不精通,在黄州的时候就爱自己调制“蜜酒”,还经常请人喝,而且据喝过的人说喝完还拉肚子。
在岭南生活苏东坡,老毛病又犯了,爱写文章表达自己的自由舒适。这就惹怒了贬谪他的人,他的文章在京城传很快,政敌看到后,心想“哟,过得挺舒服还!”,于是又给他找了个“新家”----雷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
这是最恶毒的流放,当时的海南岛,不像今天是旅游胜地,而相当于出国了,一片苍凉,真正的天涯海角。而且大部分是彝人,只在北边有少许汉人。年逾六十的苏东坡在得到消息后,预感到这将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但即使面对着荒芜的崖石和一望无际的大海,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仍是他能够苦中作乐。
海南据他自己描写是“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他找到自己的乐趣,像他在其他地方一样,他找各种人聊天,读书人,贩夫走卒,农民
都是他的聊天对象。他给弟弟的信中写到“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园乞儿。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田间劳作的农民被苏东坡学识震撼,只能说“我们不知道说什么”,苏东坡就说:“没事,那你们就说鬼。”可是农夫也不知道什么有趣鬼故事,苏东坡就说“没关系,随便就说你听到的就行”。总之,一日不找人聊天,他就不快乐。

还记载有一件趣事,海南岛地处偏远,好墨稀缺,这对于爱问如命的苏东坡简直是不能忍受的,他便与自己的儿子研究,通过燃烧松脂的黑烟制造墨。最后二人非但没有成功,弄得满脸的烟黑,还险些将房子烧掉。
就这样,在海南苏东坡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四年,在一一零一年,皇太后执政,赦免了苏东坡,在他北返的路途中,苏东坡走到了人生尽头。在弥留之际,方丈走到
他的耳边告诉他“现在,要想来生!”苏东坡轻声回答“西天也许有,空想前往,又有何用?”好友在旁边劝他还是要想下,苏东坡最后的回答是“勉强去想就错了”。这是他一生的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己。就这样,一代文蒙苏东坡逝世,享年64岁。
苏东坡的一辈子丰富多彩,诗、书、画无一不通,并且造诣极高,是难得的全才。他热爱生活,现在的东坡肉就是他在黄州发明的。也体会民生,看到因王安石青苗法造成百姓背负巨额贷款,流离失所,不顾变法派的打击,多次上书请求免除人民贷款。不忍百姓病死街头,兴建中国最早的公共医院。十分具有人文关怀精神。
读他的传记,并不觉得苏东坡离我们多么的遥远,而觉得他是如此真实,如此生动,就像一个好朋友一样的亲切、可爱。
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的达观、豁达。有时候,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活的太小心翼翼了。担心受领导的批评、忧心自己学业和前途、为一些琐事烦心发火。现代人普遍活的都太焦虑了,也许我们因该去读一读苏东坡,学学他的乐观,他的泰然,他的幽默甚至他的不合时宜。
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像苏东坡其实一生坎坷,但是读他却能感受到他心中那份快乐,感染着读者也快乐。正像林语堂在最末写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所以,如果你感到生活艰难的,丧失信心的时候,读一读《苏东坡传》吧,即使它不能是你充满斗志,也一定会让你快乐、让你捧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