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1月份简直就是为了购物而生,网购有双11、海淘有“黑五”,线下实体店跟风促销,反正让你剁手HIGH个够。
认真回想一下,也许你曾经有过比双十一更便宜的网购经历。

像我这样精明小师奶,对价格高度敏感,在实体店买过比电商价格更低的产品。

比如,昨天商场年中大促打5折,你以为很笋、一股脑买入很多。今天路过隔壁街,发现某店铺结业清仓大甩卖,比5折还要低,早知就等多一天去买。
不论电商还是实体商铺,因平台举办购物节、品牌促销、季末清货等原因,一年时间内同款产品的售价会有变化。你永远不知道,某款商品什么时候价格最低。

作为消费者,他当然希望买入成本最低、享受更多优质产品。如果在双十一无法确定买到全年最低价,那怎么办?
这时候你可以借鉴基金定投的方法,摊薄购物成本。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定投如何摊薄投资成本。熟悉基金定投的童鞋,可以跳过这部分。
对于股票、基金的投资者来讲,他们获利的方法就是尽可能低成本买入更多的股票基金,然后在高位时卖出。但是股票市场难以预测,有时候等个三五年市场仍在低位徘徊,有时候又怕自己在市场高位时买入。

但定时定额定投这个办法,可以令投资者摊薄成本。在每次投入金额固定的情况下,定投就是高位买得少、低位买得多。
假设有位投资者,他在基金市场每月初固定投入1000元,风雨不阻。如果买入时每份基金价格为2元,那么他就买到500份;如果基金跌到每份1元,那么他就买到1000份;如果基金升值涨到3元,那他只能买到333份。
一年下来,这位投资者每个月买到份额有这么多:

统计一下,这位投资者投入1000元*12=12000元,一年买到6451份基金,摊下来每份基金的成本为1.86元。比想象中基金的平均价格还要低。

投资净获利是基金差价*份数。买入基金的实际成本越低,该投资者未来卖出时获利越大。
如果这位投资者,很保守地每个月买入固定份额,基金价格为2元时买了500份,基金跌到1元时还是买500份,基金大涨时也是买500份。那不管怎么买,他只能买到基金的平均价格,享受不到定投摊薄成本的好处。
定投的魔力在于,在每次同样的投资金额下,基金价格(成本)越低买入越多,基金价格(成本)越高买入越少。随着在低价时买入份额越多,实际的成本下降幅度越大。
回到前面的问题。定额定投是投资方法,跟购物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投资也是一种买买买。我们花钱,不外乎买两样东西:消费财和资产财。不管买哪样,买的成本低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的选择。
虽然我们买日常用品,如居家衣物、柴米油盐、洗涤日化等,现在买入是为了将来消耗,不存在卖出套利的问题。但买的价格便宜、买的成本低,消费者才会有钱买更多的东西。
要注意的是,价格不等于买入成本。比如我在年中大促、季末清货、次年商品价格进一步下降时买入,用基金定投的方法摊薄买入成本。实际买入成本可能比今年双十一价格还要低。
随着某款产品扩大生产、生产工艺提高,生产的边际成本会越来越低,比如电子类产品。即使电商号称今年双十一(或者某某购物节)是“史上最低价”,不用多久会出现更低的价格。
不过,商品价格走势并非真实反映生产成本。消费者是斗不过商家,人家还有捂盘销售、饥饿营销。
如果你想买得便宜,最稳妥的办法是定额定买。每次限定购物总金额,价格下跌多买,价格上涨少,买用“定投”的方法摊薄成本。这样就无需预测何时才是年中最低价。
更何况,为了抢电商红包要通宵熬夜盯屏幕,购物需要付出额外的时间成本;一次性买入大量促销货品囤在家里,购物还要付出库存成本。现在房价那么高,你舍得把宝贵的家变成商家仓库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