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几本书,颇有些感慨,先说契科夫的《胖子和瘦子》。
两个儿时的小伙伴相遇在火车站。
两人高兴地相互拥抱,诉说喜悦之情。
瘦子兴奋地给朋友介绍妻子,很仔细的那种,又带着调侃语气告诉儿子,两人在小学一个班级时调皮的事情。
他热情四射,拿出了八品文官的熟络。胖子也很高兴,跟瘦子谈话很自然谈到目前处境。
他的妻子和儿子反应冷淡,儿子听完父亲的介绍,没有上前跟他父亲一样打招呼,而是躲在父亲的身后,他的妻子继续沉默。
当瘦子知道了胖子的官职是三品文官,比他高许多级别时,说话立刻开始结巴,又磕磕巴巴介绍了一遍他的妻子和儿子,此时说话的词语和语气完全是谄媚,引起胖子厌恶,伸出一只手跟他告别,瘦子谦恭地只敢捏住胖子的三根手指弯腰低头说再见。
儿子在一旁赶紧扣上大衣扣子立正站好。他的妻子的下巴也不再那么长。
瘦子前后不一样的语言神态,妻子儿子在一旁的行动,两者配合,完美刻画出一个对上谄媚阿谀奉承的小官吏形象。
联想如今的人,何尝不是这样的嘴脸?可见,一部伟大的作品所映射出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并不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而是随着时间推移,让人知道国家社会结构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因为人性就是如此。
小说的生命力就是植根在这样的土壤里。离开了人性透视,小说不会长寿。
不知怎的又想起了学校时的一篇课文《多收了三五斗》。
推翻作品原有的意义,歪歪地联想联想。
某种东西,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涨了又涨,价格越高人们越竞相购买
相反,某种东西产量过大,市场饱和了,还在源源不断涌进市场,价格自然烂大街了。可恼的是,越便宜,东西越没人要。
之所以歪歪想这么多没用的,就是无意中联想到,优秀的小说作品是不分阶级和国家的,有的跨越了历史长河,千百年来依然闪烁着耀眼光芒。
有人说,看小说透过表象看内在,它内在的东西质量如何,就是作品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