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听了周益民老师关于海龟老师3《天上的声音》导读交流课和张同庆老师的“儿童文学姓儿童”以及常见的三种有效的儿童文学导读交流方法。我对儿童文学导读交流课的设计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
任何一种面向儿童的设计必须基于对儿童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我们设计的逻辑起点。我们只有依照这个起点来设计才能适合儿童。儿童对什么感兴趣,儿童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儿童喜欢哪种形式的活动等等,这些都是要我们在设计之前要搞明白的,而今天周老师设计的环节和张老师提供的方法无疑就是激发了孩子们本有的天性,他们喜欢参与,他们喜欢体验,他们喜欢好玩的东西,稀奇古怪的东西。不仅仅是这样,我们成年人也是这样,就像校长研习营的嘉年华主题一样:做一回孩子,而那一晚,大家就体验了做一回孩子,玩得不亦乐乎。真的,心纯粹了,你就变成孩子了,变成孩子了,你也就美了,孩子们也就能快乐的成长了。
因此,张同庆老师所说的:“姓儿童”其实就是要我们懂儿童,要走近他们,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懂儿童呢?有几个好办法,一是做一回儿童,体验一下做儿童的感觉,二是读有关儿童的图画书,诗歌,绘本,并且是大量的读,多多的读,不停的读,三是与儿童一起玩,放开了的玩,要以儿童感到好玩的方式玩。这样一来,就摸到了懂儿童的门道了。

懂了儿童,再来设计活动,这样儿童的参与度就会更高,体验就会更深刻,学到的知识才更真。当然,每个儿童又会有各种的不同,我们还要考虑到他们的独特性。同样的活动这个孩子喜欢,另外一个孩子不一定喜欢。 因为每个孩子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有其特殊性。就如同说话一样,同样一句话,可能你听了不觉得不妥,但别人听了气断肠,这就好比我们云南有句关于唱山歌的谚语:到那座山唱那首歌,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我们在做任何有关儿童的设计时,只有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搞懂儿童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那设计出来的东西才有意义和价值,否则就是在孩子面前“耍流氓”。
爱孩子就应该先懂孩子;懂了孩子,才能正确的,更好的爱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