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萨拉戈萨手稿》:魔幻的、哥特的、探险的、爱情的"六十六日谈"

《萨拉戈萨手稿》:魔幻的、哥特的、探险的、爱情的"六十六日谈"

作者: 吴玫 | 来源:发表于2020-04-30 21:06 被阅读0次

我怕我会忘记这个神奇的故事,等不及读完《萨拉戈萨手稿》,就来跟您分享。

贝拉斯克斯出场的时候,《萨拉戈萨手稿》的叙述人阿方索已经遭遇过艳遇,已经经历过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两具骷髅中间的恐怖,更通过达马加旅馆这一滋生诡异的地方结识了好多旅伴,夜幕降临后,阿方索和他的旅伴就会围聚在一起或者讲故事或者听故事。这些故事一个比一个离奇,尽管如此,贝拉斯克斯讲的故事,还是秀出于林了。

贝拉斯克斯别具一格,倒不在于他的故事更加男欢女爱,更加惊悚恐惧,更加绝处逢生,而是他讲故事时所选择的叙述方式。

先来体会一下贝拉斯克斯的话语系统:"所谓焦虑,是一种不断增长但无法确定递增法则的不适感。焦虑的增长应该与惰性力平方呈反比关系。假如我是个比你们难激动的人,我的惰性力是你们的两倍。那么,经过一个小时,当我只有一级焦急度的时候,你们已经达到四级焦急度。所有冲动的情绪都是这个道理,完全可以将其当做动力进行分析。"是否觉得满拧?对,一般人讲述焦虑这件事的时候,不采用这样的话语系统。这就是说,贝拉斯克斯不是一般人。那么,贝拉斯克斯有哪些特别之处呢?他是一个沉迷并深陷于一种学问中不能自拔从而"言必称希腊"的痴人。那么,他痴迷的是什么?递增法则、平方、反比关系……从他描述任何事都还请出的这些词语,您能猜出几分吗?贝拉斯克斯着迷的,是数学。

1720年代,《萨拉戈萨手稿》的叙述人阿方索参加了萨拉戈萨围城之战,并在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他被腓力五世任命为瓦隆卫队的上尉。离开萨拉戈萨去马德里,阿方索是为了履新。当然可以走一条安全的长路,但一心要显示自己忠诚的阿方索,决定选择必须经过传说中有鬼怪出没的莫雷纳山区的那条路。说什么为了恪守与荣耀相关的神圣法则才要求自己以最快速度抵达马德里,其实,年轻气盛的阿方索上尉不相信在民间流传的那些鬼话,结果,第一晚借宿在"克马达店家",阿方索就遇见了两个美女,云雨一晚后天明醒来,上尉发现自己躺在两具骷髅之间,这让他疑惑,骷髅与美女,哪个是真哪个是幻。

虽然我只读完了大半部《萨拉戈萨手稿》,这是一部似真似幻的奇妙之作,是我能够断定的我对《萨拉戈萨手稿》的评判。有人说波兰人扬·波托茨基创作的《萨拉戈萨手稿》堪比《一千零一夜》,我则以为《萨拉戈萨手稿》的作者为自己的写作设置了更高的难度。为逃脱天一亮就被处死的厄运,《一千零一夜》的叙述者只要保证自己的故事在天亮之前保有足够的悬念就可以了,所以,《一千零一夜》的一千个故事,猎奇的成分更大一些,且故事的向度相对单一。

从《一千零一夜》诞生的公元9世纪到扬·波托茨基生活的18世纪近1000年里,人类文明又大踏步地往高处上了很多台阶,比如,让我大感奇妙的这个故事,所涉及到的数学学科已经非常成熟,扬·波托茨基却还要"偏向虎山行"地用数学语言讲述人间的七情六欲,他不知道这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写作难度吗?怎么用数学语言来摆龙门阵又做到不违背数学学科的基本原理?这已经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了,作者还非要让贝拉斯克斯是几何学家而非只懂得数学皮毛的半瓶子醋。

扬·波托茨基,《萨拉戈萨手稿》的勒口上这样介绍他:波兰贵族,也是旅行家、人种学家、埃及古物学家、语言学家、作家。除了头一项说的是扬·波托茨基是含着金汤匙降生人间的幸运儿,旅行家、人种学家、埃及古物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等等头衔,都需要头衔拥有者付出艰辛的劳动。即便如此,这些头衔也不能保证作者能借几何学家之口讲述的故事中那些数学原理都正确无误,但扬·波托茨基做到了,这让我读到半途后忍不住又回头看看勒口上关于扬·波托茨基的介绍:"1788年他在华沙成立自由出版社,创建了这座城市的第一个自由阅读室"——我猛然联想到,他就是我在阅读《波兰史》时深深钦佩过的创建波兰公共图书馆的那位先生吗?

博尔赫斯说,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那么,将图书馆这个概念带给我们的那个人,从哪里来的?这个人,能用那么专业的数学语言来讲述跌宕起伏的人间百态,也就不足为奇了。

几何学家贝拉斯克斯出场时,阿方索上尉已经在路上行走到了第十九天。

我们且领教领教贝拉斯克斯的出场宣言:无所不能的主啊,你是个指数无穷大的量,你是一切递增数列的总和。

贵为几何学家,贝拉斯克斯一定是贝拉斯克斯家的骄傲吧?世上哪一个父亲不望子成龙呢?何况,老贝拉斯克斯又不是白丁一枚,瞧瞧贝拉斯克斯是怎么描述他的父亲的:"我父亲就这样度过了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世界上那些最伟大的天才人物,凭借人类思想领域前所未有的最锐利武器,展开了波澜壮阔的交锋。我父亲远远观望,自得其乐。"哦,我这样断章取义,会不会让人觉得几何学家在不知所云?贝拉斯克斯想要表达的是,他父亲终日流连在家庭图书室里,乐此不疲——这样的父亲,发现儿子在数学方面有着极佳的天赋,应该喜出望外,应该积极鼓励儿子努力钻研,对吗?事实是,不!"我父亲发誓绝不教我数学知识,只让我学舞蹈。"为什么?读者不知道,小贝拉斯克斯也不知道。因为不知道,小贝拉斯克斯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溜进父亲的书房乱翻书,结果被惩罚关进了小屋子。

还是孩子的贝拉斯克斯当然会觉得小屋子里的分分秒秒都非常难熬。可这个问题只苦恼了贝拉斯克斯一小会儿,就被他解锁了,因为,他发现小屋子的那扇格子窗户是研究数学的好素材,"我于是就竖起窗户上的玻璃。纵列上有二十六块,横边上也有这么多。我想起了安塞尔神父给我上的算术课,不过他只教到乘法运算。我把纵列上玻璃块数与横边上的块数相乘,我惊讶地发现……(此处省略600字)"贝拉斯克斯的无师自通,惊动了老贝拉斯克斯,"哦,我的上帝啊,您看到了,他猜出了二项式的运算法则,而且,我让他继续研究下去,他说不定连微分的运算法则都能无师自通!"至此,老贝拉斯克斯阻止小贝拉斯克斯学习数学乃至所有文化知识的苦心,碎了一地。他之所以不让儿子学习数学和所有文化知识的谜底,也随之揭晓,"我的孩子,你天生就做不了放浪不羁的事,你将来的日子不会比我以前幸福。"也就是说,老贝拉斯克斯以自己的切身经验体会到,在他们生活的年代,一个人掌握知识丰厚与他世俗生活的幸福度成有时会成反比。

听贝拉斯克斯讲自己的故事至此,我愣怔了半天,所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还真是铁板钉钉的的真理!疾步奔走在寻找和检验真理道路上的人们啊,你们总是备受世俗的不解、误解、嘲讽甚至戏弄,我们以为是当下特有的不正常现象,没有想到,扬·波托茨基通过一个几何学家苦涩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貌似不公正的事例,古往今来从没有缺席过哪个年代。然而,还是有那么多仁人志士为真理前赴后继,何苦来哉?听贝拉斯克斯怎么说:"在我看来,追求幸福就是解一个高次方程。您现在已经知道最后的解,您也知道,这个解是所有根求出来的结果。但是,在分解因式完成之前,您先得出的是很多虚根。在您求解的过程中,一天就这样流逝了,您在运算中自得其乐。其实,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就是如此,所以扬·波托茨基会在自己心力交瘁、身体状况恶化的情况下回到自己的庄园,用人生最后的两年写作《萨拉戈萨手稿》的方式自得其乐。

扬·波托茨基生命力的最后爆发,为我们留下的是一本什么样的奇妙之书?作者将魔幻、怪谈、爱情、喜剧、哥特、探险等等文学样式融汇成的一本《萨拉戈萨手稿》,真的难以定义它只是一本小说。说它是一部18世纪欧洲的风俗画,应该不会错,因此,仅以贝拉斯克斯作为切口讲《萨拉戈萨手稿》的好,怎么够?仅作者给出的原注和译者方颂华特意做的译注,都是阅读《萨拉戈萨手稿》的理由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萨拉戈萨手稿》:魔幻的、哥特的、探险的、爱情的"六十六日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tzt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