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于通山大禾垅口
文/儒然
家乡有一处神秘的地方,那就是吴主庙。
吴主庙虽说叫庙,但不是高大的庙宇,也没有雕梁画栋,更没有和尚道士。它一般只有半人高,白墙黑瓦,拱门洞开,其样式就是一栋山区农房的缩小版,极简陋。
小时,我对吴主庙总是心存恐惧。因为大人神乎其神的说,那地方有鬼。特别是阿婆再三叮嘱我,绝不可在那里撒尿,如果触犯了神灵,是要受惩罚的。所以,若单独一人,我是不敢去那地方的。每次迫不得已,确需经过庙前时,总是撒腿就跑,像兔子一样快速地逃离。可怜小心脏呢,吓得砰砰跳,三魂掉两魂。
吴主庙孤零零地立在路边、村头、山脚。千百年来,它就这样静静地与荒草、虫蚁、野花,相依为邻,晨昏相伴。村人一代接一代,生生不息,吴主庙则垮了又建,建了又垮,香火不断。
摄于通山井湾
吴主庙虽小,供奉的却是个大人物,他就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国主孙权。我村地处长江之南,三国时期为吴国属地。掐指算来,供奉祭祀吴主孙权已有千年历史。
村里老人去世后,有一道重要的仪式叫"报吴主"。
这个仪式由德高望重的礼生主持。礼生通常是屋场上的土秀才,知文识礼,熟悉乡俗。礼生在前头引路,一干孝子贤孙,披麻戴孝,敲锣打鼓向吴主庙走去。
这让我想起小时,如果村里伢崽贪玩,四处乱跑,叫喊不应,或跚跚来迟,大人便会怒骂:娘卖饭咯,窜魂报庙去了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处找不到人毛,难道死了人不成?
一会儿,人们来到吴主庙前,摆上祭品,插三炷香,焚烧火纸。孝男孝女齐刷刷下跪叩拜,礼生则用一种古老的哭腔,抑扬顿挫地唱吟《关书》。这《关书》是死者去往阴间的通行证,吴主就是村民眼里统辖吴地之鬼的阎王爷。
只见礼生表情严肃,恭恭敬敬地向吴主报告:某乡某村亡者,已于某日某时去世,恳请吴主予以接收。其音如歌如诉,其声悲悲切切,令人黯然神伤。
最后,焚烧《关书》,放鞭炮,再点燃一个像大麻花辫子一样的稻草烟包。那一缕缕袅袅升腾的青烟,喻示亡者在吴主的招引下,正飞升西方极乐世界。
生为吴主建庙,死为吴主之鬼。千年不变,世代坚守,这应该是吴主孙权最忠实的臣民了。
摄于通城麦市天门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