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写这个话题呢,还是跟我这次的青甘环游经历有关。
我对青海湖是比较失望的。湖的确很大,但对于从小见识了大海的辽阔的我来说,它并没有大到让我惊讶,湖水也不如家乡的海水蓝。青海湖四周的土地据说都是当地牧民的私家牧场,当地人把青海湖分块圈起来做旅游景点,几匹马,几头牦牛,几块石碑,再搭个风马旗,一个圈钱的景点就完成了,没太大意思。
但是,青海湖有个小岛,岛上有座尼姑庵,庵里有隐居修行的尼姑。据说每年青海湖结冰时,尼姑庵里的尼姑们就会穿越冰面出来采购物资,一年只出来一次。用百度搜索得知,的确有隐居修行的尼姑,但不是一年出来采购物资一次,而是据说每月都有补给船。目前没开通旅游船只到这座岛,得以让修行的隐士们保持清静。
隐居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士大夫们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少古人政治上失意后就去隐居了。现在很少过寒食节了,在古代,寒食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这是一个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臣介子推的节日。晋文公为了迫介子推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介子推隐居的绵山,介子推终被火焚而死。据说刘邦想废掉长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时,吕后为儿子请来了在商山隐居的商山四皓,保住了太子的位置。
在古代,隐士是很受尊敬的,而终南山可以说是隐居修行的圣地。我喜欢的诗人王维中年以后就隐居在终南山脚下的辋川,还留下了很多关于终南山的诗,比如他在《终南别业》里写到: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千古名句。
我原以为建国后就没有隐士了,但几年前,有则很轰动的新闻,说广东有位年薪百万的经理放弃俗世生活隐居在终南山,才得知,即使是现在,终南山还有隐士,据说高达几千人。有隐士的山不仅仅只是终南山,整个秦岭山脉,甚至一些名山,都有人隐居。去爬华山时,站在山顶得窥壮观的秦岭山脉,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为有了秦岭,冬季北边的冷空气难以南下,夏季南方的暖气流也难以向北迁移,于是,中国有了南方和北方。
是不是所有的隐士都是脱俗的高人呢?未必,曾看过一则新闻,说有人携妻带子隐居在武当山,我原以为是位脱俗的高人,但看到夫妻俩给其女儿取名“吴曌羿墨”时,我就觉得难以理解。“曌”是武则天给自己取的名字,这个字跟隐居修行的气质太不符合了。美国人比尔·波特在他那本著名的寻访中国隐士的著作《空谷幽兰》里写到:
在《中国诗歌的伟大时代:盛唐》(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the High Tang)—书中,史蒂芬·欧文解释说:“公元8世纪,在高官和隐士之间,开始真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在整个传统的中华文明的余下的很多个世纪中,以多种形式得到了延续。”(第27页)实际上那个时候,这种关系已经很古老了。但是8世纪的时候,这种关系确实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有意识地把隐居在乡村作为在社会上出人头地的手段。唐朝的时候,这种吸引朝廷注意、从而弄到一个官位的方法变得如此流行,以致于人们称它为“终南捷径”。
当然,很多隐士是真心修行,但也不乏心思没那么纯的人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