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待也是在交易
1、黄金吸纳资金效应明显,最近大宗商品波动收窄,交易模式的失真率呈指数级增加;
2、走走停停休息了一个月,到月底回顾时产生一种不务正业的感觉,似乎没有交易频率,就没有好好努力;
3、一直都知道要等待符合交易系统的机会,一直知道交易中有一个环节是“等待、守”,但这次的理解更深;
4、大环境的变化,导致交易系统的模式失真,这时也需要蛰伏和等待,此时的等待也是“在交易”;
5、下一步行动:
(1)记住:不只是等待符合模式才是交易,等待大环境大氛围,也是在交易;
(2)不要剥离等待,不要把交易看成只有买进卖出。交易应该包括等待、分析、各种心理建设,是远比买进卖出复杂的一整套行为;
(3)处理好等待时的想法,区分积极的等待和被动的等待,主动才是在做什么,不主动是在熬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要记住自己不能做什么;
【二】要得越少越容易
1、最近在看FC的经典游戏,发现很多速通根本不在乎关卡的奖励道具,清理完敌人直奔关卡终点;
2、意识到正是那些奖励类道具,让游戏难度升级,当玩家既要清理敌人又要获取奖励道具时,无疑会丢失站位或失去最佳时机;
3、同样现在投机交易也是,如果出现既要又要的想法,则会让概率和难度指数级上升;
4、要得越少,反而越容易实现——这么简单的道理,似乎人们都懂,但好像之前没能真正地懂;
5、下一步行动:
(1)要得越少,专注度越高,执行越纯粹。给目标聚焦,要盯住最重要的“过关条件”;
(2)警惕性价比幻觉,承认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要为自己的贪心找借口,少而精才是胜率的天然盟友;
(3)把“少即是多”提升到“慢即是快”同等高度,这都属于经典智慧,要形成认知的神经回路;
(4)这与之前的“手表定律”相呼应,纳入回顾清单,循环回顾;
【二】网络上的小马过河
1、近期计划啃一本学术大部头,便先在各大平台收集不同版本信息及读者评价;
2、习惯性全平台搜索评价,发现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说内容瞎编白看无益,有人说理论深奥如读天书,更有甚者恶意诋毁骗子行径;
3、这又是现实版小马过河,不同人因知识储备、阅读目的不同,给出的评价就像老牛说的水很浅和松鼠喊的水很深,只有自己亲自翻开书页,才能知道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
4、下一步行动:
(1)信息爆炸时代,每个领域都会同时存在“老牛”(低估者)和“松鼠”(畏惧者),要识别评价者的真实坐标;
(2)面对复杂事物时,警惕“云端调研依赖症”,过量的二手信息反而会制造认知迷雾。善于搜索,是把双刃剑;
(3)躬身入局:在参考他人意见后,一定要亲身体验,用实践去验证和感受;
【三】不可思议的两种理解
1、生活中常遇到不可思议之事,背后可能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状态:一种是对事物理解浮于表面,误以为简单;另一种则是尚未掌握本质,将其复杂化;
2、认知心理学中提到“熟练度错觉”会让人低估专业领域的门槛,而“达克效应”则揭示了初学者的盲目自信,两者共同构成了不可思议的双面性;
3、学习编程时,我曾觉得代码逻辑不过如此,实操时却漏洞百出。而面对数学定理时又认为天才才能理解,直到拆解步骤才发现规律可循;
4、下一步行动:
(1)遇到看似简单却难执行的事,警惕熟练度错觉,通过实践检验真实认知水平,避免眼高手低;
(2)面对复杂难题时,用入门者思维拆解步骤,将不可思议转化为可落地的学习路径;
(3)对感兴趣却望而却步的领域,主动踏出第一步,用实践打破认知壁垒;
(4)一定要留意,主观误判存在于各种心理活动中,这会导致自己给出错误的结论。但在生活中,这似乎又是种常态现象,不必为此沮丧,应该包容这种结果,诚实地纠正即可;
【四】通过控制预期管理行为
1、情绪波动往往源于预期失控,如同投机交易中不切实际的盈利目标;
2、对一件事抱有很高期待,结果却不如人意时,失落感会放大痛苦,而合理控制预期,能让心态更平稳,减少内耗;
3、强求必须达成会制造隐形压力,导致动作变形。而有所图但不执念的状态更易触发心流,提升表现质量;
4、预期管理并非降低目标,而是将注意力从结果焦虑转向过程把控,用动态调整替代僵化标准;
5、下一步行动:
(1)在重要行动前,明确底线预期和理想预期区间,避免非黑即白的极端化目标;
(2)用概率思维看待结果,世上的事并不全是努力都有回报,以此替代一定要成功的绝对化心态;
(3)对长期目标做阶段性拆解,用短期可见的反馈校准预期,减少失控感;
(4)保持“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专注过程,不过分纠结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