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了《觉醒年代》,剧中陈独秀、李大钊、陈乔年、陈延年、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固然让人心潮澎湃,却也更加立体、多元的让我认识了辜鸿铭那个老头,以前只知道他是个清末明初精通十国语言的怪才,却又是个保留帝制的复古派。他固执的留着长辫,带着仆人上课。在《觉醒年代》里,我看见他骨子里仍然充满对国家的热爱,给外国人讲课要收费,给国人讲学却不收钱;在那个追求新思想的时代,学生不理会他讲课的内容,认为他上课永远只是旧思想那一套,不与时俱进,跟不上时代发展大势;面对学生将之编排到戏剧里进行批判,他也不恼,只是固执的做着自己。
带着对辜鸿铭的好奇,今天阅读了他撰写的《中国人的精神》的一书,虽然自己愚昧,并未完全吃透理解书中的内容,因为辜鸿铭引经据典了许多孔孟及西方诗人的话语,我自己还未静心读过那些著作,所以理解起来还是不法无力。但对于辜老对中国人的精神的理解,我还是深受启发。辜鸿铭认为,中国人是温良的(gentle)人,是驯化的人。统治中国人思想的是对中国人具备宗教性质却又未发展成为宗教的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让人们忠君爱国,将国家和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心中的亲人之爱,他们身上背负的整个家庭,所以他们会热爱整个国家,因为国与家是无法分离的。因此,人们愿意去战斗以保家卫国,愿意升官维护国家统治,因为一个人的荣耀意味着整个家庭的荣耀。辜鸿铭认为,在这种思想体系中,中国人过着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生活,所以中国人不需要警察就能维持和睦,中国人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生活在彼此的友爱之中,辜鸿铭将中国人的精神视为智力与灵魂的完美融合,是理智与情感不会发生冲突的一种形态。“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这一切,都源于中国人身体里、精神上充满的同情心和智慧,源于中国人过着友爱的精神生活,源于中国人内心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辜鸿铭给予中国人的注解。仔细想想,即使到今天,中国融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规制着中国人的种种行为,人际关系给人们带来许多烦恼,却也带来了很多便利,最重要的,它使得中国人之间的很多事情能够得到变通。
辜鸿铭认为,中国人仍然有着孩童般的心灵,因此汉语难学,其实汉语很简单,而西方人认为汉语难学,关键在于受过教育的西方人已经失去了孩童的心,采用逻辑思维无法很好的理解和学习汉语。譬如古诗词,短短几个字,却诠释着人类的本真情感和意蕴,要读懂这种高级的书面文体,需要带着人类原始情感去解读。今晚想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在高中班级的诗朗诵,我们班同学有的人弹古琴、有的人弹古筝、有的人跳古典舞,勾勒出一幅春月夜美画,我们在声乐舞中朗诵着这首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当时其实由于学业压力,并未很好的理解诗的内容,却真切体味到了春夜月明那种韵味,既有着春夜江月相伴的美好,又蕴含着一分万籁俱寂的孤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明月从不为谁升起或落下,但千百年的人都欣赏着这同一轮明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曲终人散,意犹未尽。的确,只有带着真挚的深沉的情感,才能读懂这些古诗词真正表达的含义。这也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一种情感的生活。
尽管对辜老这本书并未完全理解,我还是在书中看到了辜鸿铭对传统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我想,这也是他对尊崇中国传统保留坚定信仰、“虽千万人,俱往矣”的缘由吧。“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也是辜老人生的写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