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头顶的光明
想法是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几乎和灵魂差不多。就像灵魂离不开肉体一样,想法也离不开实干。更离奇的是,真正好的想法是与一辈子、几辈子的实干伴生的。
所以睿智的人都知道,想法一文不值,一百个想法,有一个能落地的;一百个能落地的,有一个能延续的;一百个能延续的,有一个得长生的。
1996年,还在读师范时,师范学校的樊校长曾经以教育访问团的身份到以色列访问。那时候,逢到学生集会,樊校长总会讲以色列的见闻。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的与我的同学们没什么分别的头脑中除了留下以色列以自动喷淋设备为代表的农业现代化和以阅读量为代表的教育刻板印象之外,什么也没留下。这大概是一件很让樊校长光火的事儿。还有一点儿,那个时候,樊校长常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我最讨厌戴眼镜的了,因为那层玻璃片儿的缘故,他看我更清楚了,而我看他却多了一层障碍。”为了这句话,我曾经憧憬过将来如果有机会,要办一所没有近视眼的学校。
时间,是人类发明的最有趣的概念。二十年多年的每一天,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在朝着清晰的目标笃定前行。然而,站在二十多年的终点上回望时,我们才发现自己的目标既不清晰,前行也不笃定。
今天,我所在的学校,有点儿阅读的氛围和味道,但阅读的氛围和味道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命运孩子不断的和我和我的同事们开着玩笑,这样一所乡镇小学,起始年级的近视率为12.96%以上,要想成为一个没有近视眼的学校,几乎是不可能的。更让人窝火的是,我们居然也没有实际有效的措施。
爱因斯坦有篇小文章,题目叫——《我相信直觉和灵感》。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说:“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认知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科学是为科学而存在的,就像艺术是为艺术而存在的一样,它既不从事自我表白,也不从事荒谬的证明。”为了说明人类智能的局限性,爱因斯坦还说:“我看图画,可是我的想象力不能描述它的创作者的外貌。我看表,可是我也不能想象创造它们的钟表匠的外貌是怎样的。人类理智不能接受四维,他怎么能理解上帝呢?对上帝来说,一千年和一千维都呈现为一。”
在爱因斯坦看来,人不应该为人类世界的微光所照亮的有限空间感到悲哀,尽管这些微光只能让我们对眼巴前的发展做出理性的判断。事实上,所有试图像上帝一样洞悉整个宇宙,然后再回到现实经营乱纷纷的生活的努力都是枉然。特别是如果我们因而放弃了在人类微光照亮空间内的精准努力和在直觉和灵感指引下本可不遗余力的前行,那实在是辜负了人之为人的天赋。
为此,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敬重那些并不去阔谈自己长远前程,却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遗余力积极前行的人。是他们凭借生命头顶有限微光的照耀,一点点掘进出更多的领域和范围,让整个人类享受到更大范围的光明。
前几年,小说《摆渡人》为我们假象了一个无边的荒园世界。在荒原的暗夜里,到处都是吞噬人灵魂的恶魔。而所有灵魂的游走,不过是凭借头顶有限的微光。《摆渡人》中关于暗夜中灵魂的描述,何尝不是光明世界里我们自己力所能及的样子?
以色列的教育到底能给我们留下什么?
这个800多万人口中走出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神奇国度。到底有什么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1、保持下来的尊崇知识和学问传统。
“知识是夺不走的财富”、“唯一可随身携带,终身享用不尽的资产”、“犹太历史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 “教育投资是卓有远见的投资”、 “知识即财富”等是以色列人的信条。
2、“为以色列而教”的意识
我们最值得学习的是“为以色列而教”的务实。夏伊·皮隆于2013年3月任以色列教育部部长,他是“为以色列而教”项目发起人。
在以色列,每天不提出新问题的人没有资格睡觉。“跳出思维定式”(think out of the box) 是以色列教育的主要特征。犹太儿童在13岁时要举行成年礼,那时我们会问他们:“你有什么问题?给我们一个好问题,好吗?”
3、对“双手”和“心灵”的关注
在以色列, “精英”不仅仅局限于“大脑”(head) ,比如科学、数学;“精英”也在于“双手” (hand) ,比如有些人会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有些人善于操作机器、器械;还有一些“精英”在于心灵(heart) ,比如有些人善于交谈和倾听,知道如何给予他人温暖。以色列教育专家认为,“天才儿童”有两大类,一类是精神和品质上的天才,另一类是各类项目上的天才。
这些是以色列人头顶的光明所能照耀出来的正确的路。
今天,在新时代,我们头顶的有限的光明会照耀出什么样的路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