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困守长安时期(35岁到44岁)
唐玄宗天宝五年,杜甫赴长安求仕,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次年,唐玄宗征召“天下士人有一艺者”,杜甫参加了考试,但这次考试因奸相李林甫操纵,而无一人及第,制造了“野无遗贤”的骗局,杜甫也成了受害者,理想不能实现,生活陷入困顿。
杜甫不得不向官僚投简赠诗,启求引荐。杜甫其实并不是那种善于献媚的人,为了前途和理想,他卑微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和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出了乞仕的屈辱和辛酸。
他还三次向皇帝献赋,希望得到赏识,唐玄宗让他“待至集贤院”,也就是加入后备干部行列,一等就是四年。
为了生活,诗人只好“卖药都市,寄食友朋”。他曾经等到一个河西县尉的小职务,但被他果断的拒绝了。因为那是个下欺压黎民,上要阿谀奉承的角色,他无法欺下媚上。
到天宝十四载,被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钥匙。官定后,他回奉先探家。
杜甫困居长安,正是大唐帝国渐趋衰弱,政治形式转入黑暗,官僚集团日益腐化,安禄山酝酿叛乱的时期。诗人的理想不得实现,生活潦倒,只是他接近了现实,认识了社会,向人民迈出了第一步,写了许多倾诉不平,揭露黑暗,同情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诗篇。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自此,杜甫的思想逐渐靠近人民,创作也表现了飞跃,走向了现实主义道路,成为忧国忧民的诗人。
三、陷贼与为官时期(45到48岁)
天宝14载11月,安史之乱爆发,这是唐帝国有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杜甫生活与创作的转折点,杜甫开始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和难民一起,由奉先经白水向陕北流亡。“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历尽千辛万苦。
天宝15载七月,肃宗即位,改元至德,诗人闻之后,立刻在鄜州羌村安顿了家小,自身急奔灵武。不料,途中为叛军所俘,困居长安九个多月。诗人目睹了国家残破,人民流血,心情无比悲痛,写下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等著名的诗篇。
至德二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到肃宗行在凤翔,任左拾遗。但不久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竟被放还鄜州。他在《北征》与《羌村三首》记录了这时的生活与心境。
两京收复,杜甫回长安,恢复原任,但不久便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从此远离朝廷。这对杜甫来说,在政治上是严重的打击,但在创作上却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辉煌的现实主义诗篇“三吏”“三别”就是他经洛阳返华州途中所作。
战乱使杜甫走进流亡的队伍,统治阶级的生活骄奢,战乱中人民的疾苦,诗人报国之心的几遭挫败,又加上生活颠沛颠流与贫苦,使杜甫逐渐走向人民,深刻认识到了现实社会,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充满爱国思想和悲叹黎元之情。
四、漂泊西南时期(49岁到59岁)
肃宗乾元二年,关内大旱,杜甫弃官西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他先流寓秦州、同谷,“黄独天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同谷县作歌七首》),生活无比凄苦。
岁末始抵成都,次年承友帮助,与城西南浣花溪畔营建了一所草堂,暂得定居。时严武为成都尹,时常过来周济,不久,严武被召还京,徐知道趁机暴乱。杜甫又弃草堂必乱。
后严武再次镇蜀,杜甫也回成都,严武任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这段时间,杜甫生活比较安定,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的诗篇,但并没有忘记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灾难。《房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南河南河北》等,表白了对国家人民命运的关注。
严武去世,杜甫也离开成都东下,这时杜甫写下了大量的吟咏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的诗篇,与自传性的回忆诗,如《壮游》《西游》《遣怀》《八哀》等,这是杜甫诗歌创作的丰收时期。
他与代宗大历三年出川,想返回家乡,但战乱使他无法北上,只好辗转漂泊于湖北江陵、公安和湖南的岳阳、长沙、衡阳一带,过着贫病交加的生活,流浪两年,最后在破船上病死,终年59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