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能组织当地群众务工尽量不用专业施工队伍。
这是最新版《以工代赈管理办法》中讨论最多的一项条例,新版于2023年3月1日起开始正式实施。
以工代赈的做法并不陌生,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到后来08年国内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再到之后的基建建设,上面搞专项基金,掏钱让项目开工,大面积的建设扩大了就业需求,让部分待业人员有活干,有钱赚。
而这次措施主要面向的是一些欠发达地区,帮扶对象主要是低收入人群,让他们通过就业来增加收入,以此来提高生活质量。
至于为什么是通过务工的方式赈济,而不是直接给老百姓发钱,为什么放着高效的机器不用,反而去雇佣效率较低的人工。某教授表示以工代赈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本质上是带慈善、公益性质的项目,直接发钱虽说能解决一时的生活问题,但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另外发钱问题上,2022年M2增量28万亿,其中流向存款的就超过了26万亿,钱不流通没办法产生价值,经济活力也就起不来,发钱并不改变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自然也就不敢消费,还是要有工作,才有收入预期。
因此在人工和机器生产成本相差不大时,使用人工能缓解地方就业问题。这两年的就业形势,大家关注点放在了千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但实际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况。从身边了解到情况,这两年各地房子建的差不多后,开工的工地减少,工人一年到头也就能零星干三四个月的活,另外加息潮对经济的冲击,产业链的转移导致出口数据下降,工厂不开工,工人也就没活干,以工代赈主要解决的就是这部分群体。
所以上面出钱启动项目来解决就业,重点不在生产效率上,不管是机械设备还是人工,只要能把活干好就行。虽说发展趋势是鼓励和提倡使用现代化机器设备,但还是要考虑实际情况,理想状态下的工作效率,一台机器顶多个人工,但现实情况是好多人没活干,没钱赚。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措施的制定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因此以工代赈就是特殊就业环境下的一种特别安排,为的是在“用工荒”和“就业难”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在配置了机器设备后,企业在人工工资成本和机器购入、日常耗材和维修等综合成本比较下,能寻求利益最大化。往后走愿意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去干脏苦累的活,在没有大型设备时,工人在薪酬方面存在议价权,干活的人少了会抬高人工成本,若是有机器设备在那边放着,工人自行比较后,为了有活干工资低一点也愿意,起到压缩人工成本的作用。
就像好几年前,普通钻工抱着钻机一天能打1米的巷道就不错了,一个月下来能拿个八九千,一些专门挑危险且难度高活干的钻工,几年前就能拿500元/天的工资。而只用一个人工操作的凿岩机,一天能打30-40米的巷道,相当于三四十个人工的效率,有了设备后明显工人工资涨幅放缓。虽说机器效率高,但有时候机器还是闲着,让人工去干活,为的就是解决当地部分人口的就业,起到安抚作用。
因此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是实际需要的,在满足不了需求的时候拿出来扩大产能,在产能过剩、成本相差不大时启用人工解决就业,根据实际情况在人工/用工荒之间寻找平衡。所以新版的以工代赈大框架思路是没有问题的,不指望人能干多少活,重点在干活而不是效率,有活干消耗了精力体力,身体稳住了,心也就稳住了,另外有钱人不会为了200元就去工地干苦力,能让真正失业或困难群体通过务工获得收入,起到精准帮扶就业的作用,也算是一举多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