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出英雄。
当然英雄不只屈于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大抵是英雄在乱世时才能更好地展现本领。但是世人在给予“英雄”这个称号时太吝啬,所以,应当是“乱世出枭雄”。
同在乱世,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或文或武,各尽其才。在乱世里,在权位相夺时,难以依据人间的好坏是非的标准来评判一个人,孰是孰非,关键是看历史记住了谁。
楚汉相争,结果大家都知道,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夺得了天下。有人愤慨,为项羽打抱不平。
为什么?因为项羽更符合人们心中英雄的形象。
可是,即使是这样,项羽也只能称得上是一代枭雄。
对于刘邦,我相信大多数人是持贬的态度的。而我对他的贬,并不是出自对项羽的打抱不平,而是在我用俗世的标准去打量他时,发现了他人性中的隐恶。
相对于项羽,他的出身很卑微,所以司马迁在叙述这位帝王的身世时不得不为他美饰——称有真龙伏其背。
刘邦是真幸运,一路像是开挂了一样。别人都叹:“伯乐少也!”而刘邦似乎在他还没展现他千里马的才能时,就不断的被伯乐看见。他吊儿郎当,不务正业,狎戏廷吏,可是偏偏这样,还是被人看上了,并且,一路上收获了不少真正的千里马。
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帝王气候吧。
到后来楚汉相争时,他在项羽面前依旧是不起眼。
武的比不过就比文的,打仗打不过就拼人心,明的不行,就来玩阴的。
百姓很喜欢他,认为他宅心仁厚。的确,相比于项羽,他是百姓的最佳选择。项羽是一名将军,是霸王,骨子里的豪迈与冷漠,便注定了他,成了是一名英雄,败了是一名枭雄。而刘邦不同,即使他对百姓并没有太多的情感,可是他明白自己的角色,知道要做什么,他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不如项羽,所以只能借助外力,他要对百姓好,他要学会在人前做人。
司马迁的苦心没有白费,他成了帝王。
可是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作风可不是虚的。
俗人终究是个俗人。他当上了汉王之位时,在朝廷上戏弄其父,仿佛又让人看到了他在还是个小官吏时,戏耍别人的神情。有人说他这是真性情,我觉得不然。
在孝为天的古代,登上帝王之位就可不顾孝道了吗?我觉得登上了帝王之位,就更应该守礼,毕竟你在众多官员面前,你是全国的领头羊,更应当有谦谦君子之气,更应当沉稳。有了如此大的压力,竟然还保持着“真性情”,可以看出其为人的浅陋粗鄙。
在百姓眼里,或许刘邦还有一个闪光点,那就是亲民。
但是我认为,刘邦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亲民。若是项羽当上了帝王,而做出了与刘邦同样的举动,那么一定可以说他是亲民。不是我偏心项羽,而是在我看来,这才是刘邦所谓的保留“真性情”。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刘邦的出身和那些草民百姓一样,他们在刘邦成为诸侯王之前,都是同一个阶级的人,他所接见的,或许只是因为他最熟悉,所以更亲近些,并不能说他就亲民,更应该说他接地气。
他的接地气,或许就是他成功地原因之一。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人——始皇帝。
我一直觉得始皇帝和项羽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出身不低,同样可以称之为雄才大略,有胆识。不同的是,始皇帝成为了始皇帝,而项羽命绝乌江。
始皇帝名义上是王室贵族,是秦庄襄王之子,但其生父一直有争议,有人说他是国相吕不韦之子。小的时候在外做人质,受人侮辱,从小没有收到过多少怜爱,这为他日后残暴的性格埋下了种子。
长大后,生母风流,性欲极强,与国相不清不楚。国相为抽身,送给他的生母大阴人嫪毐最为她的男宠。赵后极其喜欢这个男宠,并与他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这本就令始皇帝极其不爽,没想到嫪毐变本加厉,对赵后提出要做长信侯。始皇帝忍了。没想到日后,这男妓要造反,企图谋害始皇帝,最终未遂。
他被激怒了,他灭了他三族,杀光了嫪毐所有同姓之人。这是一根导火线,这也是他上位以来第一次大屠杀。接下来,他逐了国相,逐鹿天下,不断地灭城、灭国。
项羽不及他冷酷、决绝,他在一个重要的关头动了恻隐之心,放了那个最后逼他自刎的人,与原来属于他的天下失之交臂。
历史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即使刘邦在后世一直不被人认可,可是天下最终还是交到了他的手上,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做得很好。
但是那些英雄、枭雄会被历史记住,记住他们乱世之争时的侠骨柔情。他们一直活在历史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