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放弃不想画
今天收到一位家长的诉求,她很客气地询问我:“老师,在吗?Zzp因为不知道怎么去做光与暗的颜色搭配,他都想放弃不想画。”这句话深深地刺痛到了我,不该说是我让他变得这样没有自信,但我绝对有这个义务将一个人,一个这么小的孩子从这种不自信的阴暗心理中走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我给大家出了一道家庭写生作业题:给出一张红萝卜的照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处理出红萝卜的光与暗,可以采用红橙黄。
Zzp同学平时很内敛,但有时又很轻狂,故作傲姿。从绘画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要求极高,哪里没画到自己想要的就拼命的擦、拼命的擦,心情很是浮躁。
我还没有想好应对的法子,我只是答应了家长我们一起来改善孩子的这种问题。多关注,多改变方式方法。
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孩子自身的性格所致,还有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否达成一致,还是回到那句话,你是要培养机械化、程式化、标准化、绘画技巧高超的画匠,还是要培养有创想力、快乐表达的天使。这其中也是很纠结、矛盾的过程,前者单拿出一幅画来,构图色彩全部是按照老师的设想来进行,一步不错,完美惊叹。可是三幅画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全部一样,好比写作文套模式一样,以“今天”开头、以“这真是难忘的一天”为结尾,毫无意义。而后者可能大部分家长和老师看到画会感觉头痛,完全不知道画什么,甚至会“善意”的提醒孩子天空加几多白云,左上角半个太阳,下面一排是草地。并且你会惊奇的发现很多家长的提示语是一样的。呵呵!这应该就是教育的失败。
恰巧我在2014年《少儿美术》杂志中翻到一篇文章,题为:“儿童画考级”世纪之争的历史辨析。文章中讲的虽然是考级的培训于素质教育的背离,一纸证书表面上给了孩子的荣誉,却抹杀了他们对艺术的创作。考级不可取!由此也可以折射出我们对孩子的课堂评价和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也要做出大的改观。
第一,孩子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他们只有被“听”了,被理解了,他们的绘画行为才有意义。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日本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鸟居昭美提出的。作为美育一线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扭转观念,选择尊重孩子天真的创想。放下成人的“标准”。 第二,美术不像器乐类表演,美术不单单是“技”的问题,且考连这一个人的艺术思想爱你个,而器乐类考级表演属于“二度创作”,通过不同级别的规定曲目,来测定应考者的演奏水平,家长不必拿音乐和美术相比较,教师更不应该为了适应社会迎合家长的口味失去了最初的教育理念。第三,确立美术教育方向,好的艺术教育,应该是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陶冶高尚的情操的,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发展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反复的训练构图,应考作品,他们是否还愿意像刚学画时那样想把每一样见到的东西画在纸上?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再回到前面提到的zzp同学这种遇到与自己设想不一样的时候就慌张、急躁的情形,不就正是这种标准化评价所带来的弊病吗?只不过他反应出来的问题比较明显,其他同学呢,当然也深受其害。
所以,作为美育教育者,我更应该紧随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不是培养一万个“真是难忘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