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你有没有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让你推荐书,问到书里讲了什么的时候,你脑子顿时一片空白,场面一度尴尬。
从前读的许多课外书,除了把那长串的书单如数家珍之外,看过的书,真的只是看过了,啥也没记住。
用古典老师的话来说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你讲得真好。”
朋友调侃我说:“你这是行为艺术式阅读。”
我虽然不服气,但不得不承认,确实是有行为艺术的性质在。
想起从前在微信阅读看书,最有仪式感的瞬间,就是把书看到最后一页,标记读完的时候。读完一本书之后,以为自己学到了知识,开心了一整天,结果人家一问书里说了什么,却哑口无言。
当我在过度追求“书的数量”享受“读完”的快感时,好像忘记了一开始读书的目的。
读书到底是想要把书看完,还是想要提高认知,把书中的思维逻辑运用到自己的脑子?
衡量阅读的效果,从来都不是“书的数量”,而是思考和认知的提升。如果只是把阅读行为和阅读数量当做阅读本身,不注重阅读思考,那你的阅读只能被称为一种行为艺术。
02
行为艺术式阅读,其实是有很大的弊端。它让人养成一种思维习惯,以为把书看完了,知识就自己跑到脑子里了。
我们会沉溺于知道的幻觉。
认知神经科学家Frank Keil 提出一个概念:「解释性深度错觉」。
什么意思呢?
它是指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知识量,自以为掌握了许多常识,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知道的、懂得的、了解的,远远低于自己的想象。
为了让你更好的理解,给你举个相关学者研究的例子。
你肯定知道拉链长什么样子吧?那么你不看实物,画图画描述拉链的每一个部件和工作原理。你可以做到吗?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让你用语言描述出拉链的工作原理,也许你会有一个大概模糊的印象:「我大概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首先一拉,它就把两边顶开,然后……」
但当你要准确地叙述时,你发现对这件东西实际上并不了解。我们常常会以为自己了解很多,但是一旦让我们用细节去解释时,才会意识到我们所知甚少。
行为艺术式阅读也是这样:
刚读完一本书时,好像记住了很多知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当被问到书里都讲了什么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
很多同学常问:“为什么读的书,很容易就忘了?”
用解释性深度错觉来解释就是:你可能不是忘了,你是压根就没记住啊!
03
那么问题来了,读书是为了记住知识吗?
其实不是,读书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提升认知,更新自己的思维模式。
李善友说:“成年人学习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好的思维模型,而不是更多的知识。在一个落后的思维模型里,即使增加再多的信息量,也只是低水平的重复。”
如果只是记住知识,于我们而言只是信息的堆砌。事实上,知识很多,你根本就记不住。
古典老师在《跃迁》中提到一个概念——「知识晶体」。
所谓知识晶体,就是一些结构性的东西,它不是一些碎片,而是一个框架、一个思维模型。这些思维模型决定了一个人的专业程度,决定了在你的脑子里到底能不能把碎片知识利用起来。
我们读书得到的信息,如果不把它思考加工整合,结成知识晶体,即使看过也想不起来,记起来却说不出来。
这是为什么我们读完书之后,很难逻辑清晰地把书中的内容描述出来的重要原因。
下面我就来说说怎么提高阅读效率,让我们的知识结成晶体,避免行为艺术式的阅读模式。
一、「写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确实是巩固知识的好方法,但,具体要怎么写呢?这里不得不搬出欢喜老师提出的——“见感思行”
“所谓的“见感思行”其实是一套思维框架,是一个从客观→主观→思考→行动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内化书中的知识。”
那么我们怎样把“见感思行”应用在阅读上呢?比如我们在书上看到一段比较触动的话,可以按照这四个步骤做。
见:在不曲解愿意,不延伸的原则下,如实记录书中的内容,最好用自己的话讲述。
感:记录的文字,引发了你什么样的情绪,比如喜怒哀乐、惊讶、感动、鼓舞、沮丧、恐惧等情绪反应,把它写下来。
思:接下来是思考,找其它知识和这个知识之间的联系,细想一下有没有另外一个观点或者故事表达的内容与【见】的部分相关。
行:经过你的所见、所感、所思,你的某方面认知已经产生改变,这种改变会指导你在现实生活中作出什么行动?
《逻辑思维》60秒语音,其实就是按照见感思行的模板进行的。
这样做虽然有点麻烦,需要我们去思考,并且理清思路写下来。
但我们不需要把所有的知识都记下来,而是找出书中你最有感触,最能触发你思考的点,把它理解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书中得到经过思考内化了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需要注意的是:【思】这一步很重要,它是建立知识晶体的重要步骤,知识不是孤立的,我们要通过思考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更好地萃取知识晶体。
二、「以教代学」
相信很多人学都听说过费曼学习法吧。
它的流程:
费曼学习法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断的复述循环,把知识讲给别人听。
运用在阅读上就是:把书中的观点,尝试用自己的话说给别人听,或写出来给别人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断理清自己的思路,这样的阅读效率是最高的。
比如我现在写的文章,是我看过的书里的知识,经过我的筛选、整合、思考、形成写作思路,最后写成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得不把其中的一些概念搞清楚,思考它们的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逻辑。
阅读本身是一个被动的学习方式,但是经过我这系列的活动,我把它变成了主动的学习,学习的效率大大提升了。
如果你不想动笔,还有一个方法。
在看完书之后,合上书本,看看自己能把书中的一些你有感触的点,复述到什么程度。翻开,合上,翻开,合上,在不断的复述中,让知识巩固在我们的脑子里。
好啦,两个方法,一定要试试啊,会有所收获的。
不多说了,我要写我的见感思行去了,要不然下次和朋友见面又要挨批,说我读书是搞行为艺术。
今日福利:
大家好啊,我是古尧。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在公众号【我是古尧】搞了个小活动:
评论区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籍,并写出理由。评论点赞数前三名,请你喝可乐(5.2元红包,聊表心意)
截止时间:4月24日,21点。
欢迎各位简书朋友去参加哈。









网友评论